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涂少煜 毕波 倪璐 孔鸣)“十四五”以来,镇江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组团式发展、片区化推进为思路,聚焦点上突破、线上贯通、面上提升,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百姓喜闻乐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在镇江大地加速绘就。

和美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我们片区坚持‘全域推进、分类施策’的思路,突出片区特色,发挥资源叠加效应,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了‘一环两带衔绿脉,五心联动四片区’的连片发展格局。”近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茅山片区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片区不但实施了自然村道路和村内街巷道路硬化、“白改黑”工程,还推动便民路灯建设,改造提升公共停车位,村庄的外延和内涵得到了双重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部署推进,制定印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茅山老区、扬中市三江湾及北部滨江区、世业洲3个片区(以下简称“3个片区”)纳入省片区建设计划,片区建设获省级专项奖补资金超1.8亿元。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我市还积极构建“镇村布局规划+片区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的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仅在2024年就完成了382个村庄规划、139个“通则式”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管理依据全覆盖。
截至10月底,全市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8个,3个片区项目开工率97.7%,完工率83.8%。同时,项目建设实行全流程监管,严控项目质量。此外,对建成项目同步落实管护责任和措施,各片区还积极创新管护方式,采取“四议两公开”、村民议事会、党群夜话、入户走访、集体劳动等形式,引导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实现共建共治共管。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初冬时节,走进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白墙黛瓦,水清路净,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在这里有了具象化体现。“我们通过创新‘门前五包’积分制,结合‘集中整治+定期清理’模式,实现了村庄人居环境鲜明蜕变。”村集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如今的柳茹村实现了历史与现代交融,令人流连忘返。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建立健全跟踪调度、综合评估等工作机制。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为71.1%。
“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规范》市级地方标准。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为61.7%。同时,持续推进‘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66.5%。”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累计清除农村各类积存垃圾16.7万吨。2024年,全市拆除、改造敞开式半敞开式垃圾房(池)2102座,新建四分类垃圾亭(房)1398座,涉农乡镇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的自然村占比达90.02%。
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扬中市八桥镇永兴村,“契约式社会治理”将群众关心的普遍性问题,如矛盾调解、基层信访、移风易俗等融入村规民约,不仅增强了乡村治理能力,也拉近了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丹徒区高资街道厚固村,精心改造的停车场、整洁的河道,还有村民自发筹建的乡村活动中心,让乡村人气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在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龙门村,方便、贴心的“邻里中心”让村民赞不绝口……一个个乡村治理的真实案例,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方法模式,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治理质效,全市共有1个镇、1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我市健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健全完善‘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机制,选优配强基层‘领头雁’,试点实施村干部专业化管理,为乡村治理把准正确政治方向,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积极开展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选树,对有实效、好操作、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丹徒区世业镇世业村“‘党建+’打造平安家园”、句容市茅山镇何庄村“基层党建推动自治共治 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和谐”等6个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编辑:缪小兵 校对:肖方元 审核:徐毅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