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全媒体记者 韦奕)当《爱情陷阱》的前奏在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响起,即将于2025年10月12日开唱的谭咏麟演唱会,早已让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市陷入集体怀旧。从80年代的磁带卡带到如今的数字音源,“永远25岁”的谭校长用歌声穿越半世纪时光,而镇江也在这旋律中完成了从工业重镇到山水花园名城的蜕变。这场跨越时代的音乐之约,既是几代人的青春回响,更是一座城市的成长注脚。
磁带里的工业回响:80年代的青春启蒙
1984年,谭咏麟凭借《爱在深秋》横扫香港乐坛颁奖礼时,长江岸边的镇江正迎来工业发展的黄金年代。“那时车间的广播一放《朋友》,我们就知道快下班了。”65岁的退休工人老周摩挲着泛黄的磁带盒。80年代的镇江正践行“造厂”热潮,1987年第一艘外籍船舶停靠港口时,他和工友们在工人影剧院看完露天电影后,总会围着磁带摊争抢最新的谭咏麟专辑。
彼时的镇江街头,大西路的大华电影院旁开满音像店,《雾之恋》《爱情陷阱》的旋律与锅盖面馆的香气交织。作为全国26个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城市之一,镇江的工厂宿舍里,年轻工人用砖头垒起的“音响”播放着港乐,谭咏麟歌曲里的进取精神,恰与镇江“四千四万”的创业激情相互印证。“加班到深夜,听着《傲骨》就觉得浑身是劲。”老周说,他收藏的第一盘正版磁带,是攒了好久的私房钱买的,如今仍珍藏在家中。
这种文化共鸣并非偶然。东晋“衣冠南渡”造就的镇江包容气质,让港乐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扎根。镇江兼容并包的气度滋养着多元文化生长,谭咏麟的音乐成为当时年轻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1986年镇江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新华剧院已开始举办小型音乐茶座,谭咏麟的翻唱歌曲成为点唱率最高的曲目。
CD机中的城建节拍:90年代的成长共鸣
1994年谭咏麟发行《梦幻的笑容》专辑时,镇江正迈入“城建”新阶段。大市口商圈崛起,取代了老城区的街巷集市,新华书店的CD专柜前,中学生们攒钱购买的专辑封面,见证着城市天际线的变化。“当年用复读机翻录《讲不出再见》时,窗外正建第一座高楼。” 歌迷柳先生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歌词本,页边画着刚建成的镇江体育馆草图。
这一时期,谭咏麟“校长”的称号传遍华语乐坛,他提携新人的师者风范,与镇江重视文化传承的理念不谋而合。此时的城市建设正突飞猛进:体育会展中心的前身——市体育场完成改造,首次能容纳万人观看演出······
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形成共振。上世纪90年代末,镇江工业产值持续攀升,市民收入提高催生了文化消费热潮。谭咏麟上海演唱会的录像带在镇江租借一空,看过的观众无不憧憬能在家门口见到偶像。“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新建的体育场听一场校长的演唱会。”歌迷柳先生回忆,2000年他在焦山碑林临摹《瘗鹤铭》时,曾写下“何时听君歌,江声伴旋律”的诗句,如今即将梦想成真。
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同步加速。随着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活动室里出现了谭咏麟歌迷会的身影,他们自筹资金举办翻唱比赛,用歌声为城市建设者鼓劲。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恰是镇江“崇德向善气质”的生动体现,正如山水滋养的民风,音乐让城市充满温情与活力。
体育场的时代共鸣:新时代的精神相遇
2025年8月27日,谭咏麟演唱会预售开启,大麦平台服务器瞬间拥堵,这一幕成为镇江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此时的镇江,已从工业重镇蜕变为“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而体育会展中心的现代化设施,正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可伸缩座椅、环场LED屏,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旧场馆不可同日而语。
“没想到30年前的歌还能火成这样。”在抖音上发布演唱会预告的90后歌迷李悦激动地表示。“能在家乡听谭校长的演唱会,有一种梦幻的感觉,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间的阻碍,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这种跨代际的文化认同,恰与镇江的城市转型相呼应:京畿路上,年轻人用吉他弹唱《一生中最爱》;北固山下,新老歌迷共唱《爱在深秋》;长江岸边,退休老人用手机播放《水中花》,构成了一幅乐坛经典与现代发展碰撞交融的城市图景。
演唱会的筹备过程,处处可见镇江的发展印记。主办方通过“文化镇江云”平台开展歌迷故事征集,收到上千条留言,其中既有老工人的磁带记忆,也有新歌迷的CD收藏。谭咏麟“永远25岁”的激昂活力正与镇江“奋进之城”的拼搏气质相互激荡。
当演唱会的荧光棒与长江灯光秀交相辉映,当《讲不出再见》的合唱声穿越北固楼,这场音乐之约早已超越娱乐本身——它是谭咏麟与镇江的双向奔赴,是个人青春与城市成长的深情对话。
“江潮奔涌处,正是奋进时。”10月12日的镇江夜空,谭咏麟的歌声将回荡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谭校长,那些年我们建设的镇江城,都将在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相遇中,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芒。而这光芒里,既有港乐黄金时代的印记,更有一座城市“很有前途”的明天。
图片来源:官方海报
编辑:干光磊 校对:缪小兵 审核:徐毅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