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竹枝词·梦溪园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
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一场穿越时空的唱和
作者:古瑾
石阶上的青苔是未写完的观测记录,檐角的铃铎是永恒的科学追问……梦溪园,这是一座镇江为人类文明保存的智慧火种。今天,我们驻足于此,一边思考《梦溪笔谈》的奥义,一边追蹑诗人的足迹,仿佛能听见八百年前后两位江南文人的隔空对话。
溪声入砚:沈括遗韵的园林密码
“溪水潺潺入郑湖”的起笔,暗藏宋明两代文脉的叠影。北宋沈括以三十贯钱购得京口荒园,依四明山梦溪水系重构“溪山精舍”,而戴守梧笔下的郑湖(今镇江城西古运河段)恰似千年后的回响。
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梦溪园,在戴氏眼中不仅是“花如覆锦”的江南园林,更是沈括《梦溪笔谈》中“隙积术”“会圆术”等科学思想的具象化——那些曲径通幽的溪流暗合数学几何,错落有致的亭榭藏着物理声学,整座园林实为“立体的科学手稿”。
锦花缀笔:竹枝词里的科学朝圣
“沈括风流绝世无”的激赞,揭示清代文人独特的科学审美。戴守梧作为镇江本土诗人,深谙沈括“验迹推道”的实证精神:当他描写“满平芜”的覆锦繁花时,或许正想起《梦溪笔谈》中“细推物理须行乐”的观察方法。
现存梦溪园遗址中的“岸老堂”(沈括书房)与“百花堆”景点,恰可印证诗中“山水萦情处”的双关——既是沈括将梦境化为现实的执着,也是戴守梧试图在竹枝词中重构科学诗学的野心。
虚实相生:京口文脉的古今对话
第三句“梦中山水萦情处”的时空折叠,暗合镇江特有的文化基因。从东晋葛洪炼丹的“梦溪”传说,到南朝刘勰在招隐寺著《文心雕龙》,再到沈括在此完成科学巨著,京口山水始终是现实与幻梦交织的场域。戴守梧选择竹枝词这种民间诗体咏叹科学圣地,实则是将沈括的理性精神注入市井歌谣——就像园中“见溪亭”的八棱石柱既有建筑力学之美,又刻满百姓祈愿的朴素诗句。
这座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园林,在戴守梧的笔下完成了从学术圣殿到文化图腾的转化。当我们沿着溪水寻找诗人与科学家的足迹,触摸的不仅是宋式建筑上的牡丹雕花,更是中华文明中理性精神与诗性智慧交融的基因链——那既是沈括的砚台余温,也是戴守梧传唱的平仄韵律。
跟着戴守梧游梦溪园
浣砚池:驻足沈括洗笔的葫芦形水池,看锦鲤搅动水底青石板上的苔痕。
百花廊:细数廊间碑刻,感受《梦溪笔谈》的博大精深。
浑仪台:触摸复制的宋代浑天仪,仰望天空的角度与沈括当年观测“十二气历”时重合。
编辑:刘天涯 校对:朱超 审核:杨佩佩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