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陈思羽 陈潇 穆之)随着现代农业的崛起,近年来,句容市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他们一边脚踩大地深耕细作,一边运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遥控指挥远程种田,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质生产力。
扎根莓田,瓦工变身科技新农人
春暖花开,春果上市。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白兔镇一处草莓大棚里,笪小华蹲在垄间轻拨绿叶,露出颗颗红艳的草莓。刚送完货回来的他,又马不停蹄钻进了大棚,检查植株、摘除老叶。
今年56岁的笪小华,以前是名因工程欠款返乡的瓦工,如今变身白兔镇远近闻名的“草莓达人”,也是当地党员中心户和科技示范户。不仅自家农场年收入近20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莓”好致富路。
2000年,笪小华第一次尝试种植草莓时,只敢在8分田里“小试牛刀”。第三年扩种到两亩地后,他逐渐发现传统种植的瓶颈: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技术学习刻不容缓,他多次向江苏省农科院赵密珍、镇江市农科院吉沐祥等专家请教,还赴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系统学习。2010年,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带来的脱毒种苗技术,帮他破解了连作障碍。
2017年,笪小华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指导下,搭建起全镇首个“品”字形超高垄草莓架。与传统平地种植相比,这种立体模式让采摘效率提升30%,亩产增加20%,游客弯腰采摘也更轻松。“当年试种15亩,收益涨了三成,我们也可以‘直起腰来’干活了。”
土壤是种植的根基。在土壤改良上,笪小华下足了心思。他将菜籽饼、黄豆、米糠发酵成基肥,掺入木霉菌生物菌肥,又引进并改良新型农具“微耕松土机”,构建出疏松透气的“海绵土壤”。“根须扎得深,植株才呼吸得畅快,结出的草莓又甜又香。”他拔起一株苗,只见白花花的根系在黑色营养土中舒展如伞。
笪小华扒开叶片,一只只瓢虫隐约可见。“这些小虫是‘卫士’,专吃红蜘蛛、蓟马。”笪小华说,他的草莓大棚采用“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全程不用化学农药,种出的草莓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摘下来就能吃”。
尽管今年草莓价格走低,但笪小华的订单却供不应求。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老客户复购率超七成,最远的订单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上周刚发了100箱,都是企业采购送礼。”笪小华打开手机,聊天界面里订购信息源源不断。
科技护航,莓农打造育苗新标杆
在白兔镇草莓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樊忠是率先“吃螃蟹”的一员。2018年前,他和多数莓农一样依赖外地购苗,成本高、风险大。更让他头疼的是病苗风险。“买到带菌苗就像埋了‘定时炸弹’,移栽后病害频发,时间心力花出去后经济还要受损。”樊忠回忆。
2018年,白兔镇启动草莓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莓农从“种果卖果”向“育苗卖苗”延伸。已有十年草莓种植经验的樊忠,迅速抓住机会,报名参加镇草莓协会组织的培训,系统学习育苗技术。如今,他的农场已实现种苗自给,每亩育苗成本降低30%,还能外销增收。
“育苗成败在细节。”樊忠深有感触地说。他每年轮换育苗地块,避免连作障碍;配合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养护,使种苗成活率显著提升。浇水、除草、移栽间距等环节均有严格标准,“种苗移栽后,灌根的时间和方法都很有讲究。”这种标准化管理延伸至樊忠农场的全产业链——从高温闷棚消杀、超高垄栽培槽建设,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确保草莓品相、品质双优。
转型背后是产学研的强力支撑。镇草莓协会联合镇江市农科所、江苏农林学院等机构,年年开展专项培训。樊忠农场的“容莓3号”正是在专家指导下培育出的特色品种,该品种与农场种植的紫金香雪等草莓,近年来先后斩获江苏“紫金杯”和全国性优质草莓评比奖项,其经营的草莓园也被评为镇“十佳推荐采摘园”。
编辑:毛蕴劼 校对: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