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攻坚 强化创新引领 | 在新赛程中跑出“加速度”——丹徒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区委全会精神热潮

编辑: 缪小兵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7-28 23:12

​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沙冬梅 刘怡 徐鹏 刘韵 记者 崔宁华)炎天暑月,烈日灼灼。中国共产党镇江市丹徒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日前召开,丹徒区各地各部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区委全会精神的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落实到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当中,在新赛程中跑出“加速度”,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高资街道将聚焦生态环境、安全稳定、民生实事等领域,持之以恒抓攻坚、补欠账、打基础,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抓融合,全力服务园区发展。围绕开发区提出的综合实力、综合形象、综合素养“三个提升”发展定位,持续做好与开发区融合发展文章,高水平承接好社会事务,统筹做好园区项目用地、资产资源盘活等保障工作。抓攻坚,全力补齐发展短板。在生态环保方面,重点完成上级交办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全面系统治理好辖区内石粉企业、建材行业、砂石堆场、“散乱污”等突出环境问题;在安全稳定方面,启动便民河、沙渚港、高资港等5条通江港堤改造提升工程,加强防洪防汛能力。抓民生,全力打造幸福高资。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进一步加大投入,每年修缮1-2条集镇道路、打造整治2-3个环境基础薄弱自然村,逐步改善城乡环境。启动迎江大道、高正线等道路提档升级,以及正东罗家庄、巫岗铁炉村庄整治,大力支持西斛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好国省干线沿线环境治理和绿化提升;加快打造G312创新生态走廊。推进高资农贸市场改造,确保9月份投入运营。

宜城街道聚焦经济建设,展现新作为。立足城市定位,加速商贸聚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深入项目攻坚,推进蝴蝶兰培育基地、韵达物流分拣中心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招引亿元项目超3个、总投资突破4亿元;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推介十里长山、谷阳湖、槐荫村文旅资源,推进漫花岭二期、计成文化项目建设,打造研学社、露营村咖、华山街网红街区等多元消费场景,培育赛事经济,承接“赛事流量”变“消费增量”。聚焦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全力保障扬溧高速拓宽、龙山路东延等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需求;实施新312国道沿线及农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做好“333”雨污分流、西麓集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聚焦基层治理,探索新实践。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推进网格员驻点“宜之家”办公,创建首批10个区示范性网格;建立12345热线月调度机制,党政领导挂钩领办小区难题;推进社会面小场所、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排查整治。聚焦民生福祉,迈出新步伐。加快推动“区级民生实事”宜城卫生服务中心CT室、山水半岛邻里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老旧小区设施改造升级;优化便民服务举措,完善“基层高频事项平台”建设;精准施策帮扶,落实民政保障,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慈善超市;建强志愿服务队伍,深耕惠民服务。

江心园区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发展的全过程,继续深挖“田园党建”内涵,以学促干,把“四学党课”“庭院讲堂”谋得更深、做得更实;继续扩大党建“朋友圈”,加大与科研单位、高校的联系共建,让党建联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化发展。牢守水源地保护区、省级豚类保护区生态红线,按照“多规合一”村庄实用性规划,利用老村委会、老敬老院等闲置资源进行对外招商;加强与省市农科院的联系合作,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戴庄经验”在江心的推广运用,结合江心区域特色,实现高效农业特色发展。坚持农旅融合,实现农业旅游双产提升。将芊慕花园、天空1979、唐唐陶艺、蝴蝶谷等“盆景”做得更精,吸引游客打卡;将橘江里旅游景区、农业采摘点、农家乐连点成线,打造更多“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美食品尝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将茶吧、咖啡屋、插花室等新业态向橘江里景区聚集,引导现有民宿提档升级,做活夜经济。

荣炳盐资源区将以更高标准建设“产城协同、三产融合、山清水秀”的现代化园区。聚力建设兴业园区,打造产业集聚镇。锚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两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推动总投资15亿元的省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弗斯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加速落地,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示范区;高效推进5个总投资达13.6亿元的在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深化“荣易办”服务品牌,盘活低效产业厂房,实现“腾笼换鸟”,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聚力建设富民园区,打造农业兴旺镇。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西谷里生态农旅项目为重点,规划建设全长约12公里的荣炳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全面融入大茅山旅游度假区;围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炳大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依托鑫德农业等重点项目,聚焦研发、加工、物流、电商等产业链环节,形成订单种植、高品质生产、冷链仓储、食品贸易的产业闭环,激活富民增收“新动能”。聚力建设生态园区,打造生活宜居镇。高标准建设集镇污水管网,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至76%;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好省级特田验收“后半篇”文章,创建西山省级特田;打好生态建设“组合拳”,打造“产业兴旺、生态秀美”的宜居宜业特色园区。

编辑:缪小兵   校对:卞婷婷   审核:陈路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