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荟萃太保巷
作者:吴明宝
在京口闸遗址和陆小波故居南侧,有一条宽阔的马路,路名牌上是一个非常熟悉而亲切的名字——太保巷。这条历史悠久、原先曲折多叉的小巷已经消失多年,但却是周边拆迁街巷中唯一保留的名字。我们全家下放农村前曾在这里居住了13年。10年后回城,我的小家庭又在这里生活了两年,这条小巷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人才荟萃。

太保巷因纪念太子少保冯子材而得名。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到了后期,中国军队的领军人物就是年近七旬的冯子材,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班师回朝后,清廷授予他“太子少保”衔(泛称太保)。太子少保原指辅导太子的宫廷老师,明清两代是相当于“正二品”的荣誉官衔。
当年,太保巷有个冯家大院,是冯子材后人居住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起,我家隔壁就是冯家大院的后门,里面有一个冯积仁中医诊所。冯积仁40多岁便留起了大胡子,这位美髯公医术高明,深得周边居民好评。据说冯家祖上世代为官,直到抗日战争起,就不再有人做官。冯家后人也不愿意经商,主要靠出租房屋维持生活,行医主要为积德行善,不是生财之道。

曾经的太保巷在20世纪也是名人辈出。一位是杰出的爱国工商人士陆小波,陆小波最早的寓所并非打索街(打索街寓所的后门也在太保巷),而是太保巷东头与潮水沟搭界处的一幢二层楼房与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老将这幢楼房与庭院捐给市工商局,也就是后来的商业局幼儿园。另一位是中国老一代股民人人熟知的“杨百万”,真名杨怀定,1950年出生于镇江太保巷,小学毕业后随父母迁居上海。还有一位是著名演员、歌手江珊,1967年12月出生于太保巷,父母都是军人,父亲还当过演员和导演。我弟弟吴海山也可以算是太保巷的一位名人,他出生于1963年10月,如今是国内外著名的骨科专家、亚太地区膝关节学会主席、中国百名名医中的佼佼者之一。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公徐梅卿曾在打索街17号设立大永药材批发行,药材行的后门也在太保巷。我们全家就住在药材行里,与陆小波家是近邻,同样是五进明清建筑,陆小波家多了一座两层楼房,我们家多了一个药材晒场和临时堆放药材的仓库,占地面积略大一些。公私合营后,外公外婆带领我们搬到位于后门的药材仓库里居住,并与前门的药材行隔开,我们家从此成为原太保巷6号的正式居民。
弟弟6岁就离开了太保巷,随父母下放到句容山区农村。回城后的1980年,弟弟在镇江高考文科成绩名列前茅,优先被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赴越南参加自卫反击战,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回国后,参加英模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了一年。演讲结束后在上海长征医院工作,由于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他逐步成为博士生导师、著名骨科专家、精湛的运动学科专家和骨科医院副院长,为许多国家领导人会诊和著名运动员做过手术。退休后,受聘在上海一家国际医院负责业务管理,并兼任骨科与运动学科主任。


文字整理:卞婷婷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朱超 校对:赵静 审核:陈路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