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夏霁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十五五”期间镇江“三农”工作指引方向、提供遵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璇表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坚决拥护、认真贯彻全会各项决策部署,锚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不动摇,切实做好稳、增、特、提四篇文章,坚持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凝心聚力、久久为功,高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稳中求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粮食总产量实现“四连增”,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111.42万亩。实现蔬菜、水产、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先后开展5批次、58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村建设,推荐4个村为首批“戴庄经验”推广先行村。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刘璇介绍,“十五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聚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粮油高产优质片区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6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8万吨以上;严守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省级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县制建设,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服务能力全覆盖。
聚焦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用好长三角智能农机科技创新联盟、“戴庄经验”等优势,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擦亮镇江特色农业品牌。

善治善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彰显了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我市始终以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为目标,累计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8个,高质量推进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打造3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富民风景线,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设施。
“十四五”收官在即,“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必答题。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集中连片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推进自然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串点、连线、成片”。深化人居环境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治理、户厕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完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路径。
务实精准,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强农惠农富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坚决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实施省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和市富民强村帮促行动,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提升33.3%。深入推进产业兴农,实施“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年”“农业农村投资深化年”,培育出“优质粮油”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举办2025镇江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合作对接暨农业农村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强化人才支撑,制定8条“新农人”惠才政策,遴选13名卓越“新农人”、48名优秀“新农人”和40名培养对象,储备入库1206人。
未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凝聚合力。持续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深化“六方帮促”机制,储备好、建设好、管护好帮促项目,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发挥“新农人”领富带富作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业农村重点项目招引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高质量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第二步试点工作,依法依规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创新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新模式,为“十五五”开新局、谱新篇奠定坚实的“三农”工作基础。
编辑:缪小兵 校对:夏凡 审核:陈路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