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诗词里的镇江故事”作品展示(76)

编辑: 吴韵晗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8-27 15:15

镇江肴肉与诗词

作者:朱小玲

镇江三面环山一水横陈,历史文化名城,江南鱼米之乡,是嵌入长江三角洲的一颗明珠。古城镇江民间流传有三怪: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今天我要讲的是三怪中镇江肴肉与诗词的故事:

镇江肴肉作为地方传统特色产品,常被文人墨客吟咏,如清代邑人称赞道:“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此诗出自清代镇江地方文献,描绘了金山、焦山的美景与镇江肴肉的特色,强调其“不腻微酥、形如水晶”的独特风格。 现代诗词也在网上流传:“金焦两山风光好,京江美食真不少。肴肉微酥不油腻,水晶肴冻红艳娇。”,还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此二首诗均出自镇江当地文人,描绘了镇江肴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镇江肴肉也称“水晶肴蹄”的雅称由此而来。

一、镇江肴肉的历史佐证与文化影响

清代《丹徒县志》记载镇江肴肉其“色鲜艳透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提及它作为传统宴席冷盘;1949年曾被选为开国第一宴冷盘;2009年镇江肴肉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镇江肴肉的来源及传说

镇江肴肉的民间传说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相传300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对夫妻经营着小酒店。丈夫在腌制猪蹄时误将灶台旁制作鞭炮用的硝当作盐撒在猪蹄上,第二天才发现腌肉用错了。这对夫妻急坏了,赶快把腌好的肉拿出来一看,只见猪蹄肉质未变反而结实红润。为了去除硝的味道,他们用清水浸泡多次,再放入开水锅中焯水,接着配以葱、姜、花椒等香料焖煮。夫妇俩本想用高温煮熟解其毒味,没想到出锅后猪蹄变得肉红皮白、香味扑鼻。放了硝的肉,能吃吗?能卖吗?他们犯愁了!

这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应王母娘娘邀请,倒骑毛驴去瑶池赴蟠桃会,途经镇江上空突然闻到香味扑鼻,赶紧变成白发老者下凡来到小酒店。香味飘到街上也引来众人询问,店主妻子一边捞出猪蹄,一边实话对大家说:“这猪蹄错放了硝,不能当菜吃。”,那位白发老者便说:“我不当菜,就茶吃。”然后把四只猪蹄买下,当即在店里吃了起来。由于滋味极佳,越吃越香,一连吃了三只半才罢休。等老头走后,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张果老。大家把剩下的半只猪蹄一尝,都觉得滋味异常鲜美。此后该店用此法制作“硝肉”,不久就远近闻名。因“硝肉”名称不雅,即改为“肴肉”,又由于晶莹剔透也称“水晶肴肉”,并且衍生出“肴肉不当菜”的饮食文化。镇江人将其作为早点搭配姜丝、香醋食用,一直延续至今。

三、现代镇江肴肉的生产销售情况

镇江肴肉的发源地在镇江酒海街,它是一条千年古街,宋代因漕运酒库得名。我家住在酒海街,巷子长约500米,现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这条古街上我常寻思那家夫妻酒店的位置……现在镇江肴肉虽然不在酒海街制作了,但它已在镇江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镇江肴肉已经采用工业化生产。产品选用猪的前蹄,因为它是猪身上最好的比较嫩,每只重量控制在0.9公斤左右,原料经过严格的筛选后进行解冻、去骨、切割,然后按生产配方准确投料、腌制、翻缸、蒸煮、冷却、放盘、冷冻、切块、装袋、冷藏。这里说明一下,过去手工作坊生产各家配方不同,加硝有多有少,颜色和口味都有差异。现在有了产品标准,企业都严格控制硝的投放量,防止肴肉中亚硝酸盐超标,保证食品安全。现在镇江肴肉做到:外观皮色洁白,卤冻透明晶亮,瘦肉红润。口感具有香、酥、鲜、嫩四大特色,表面湿嫩有弹性,无异味无酸败。成品检验时蛋白质保留率大于或等于92%,亚硝酸盐残留量符合GB2760的有关规定。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目前,镇江肴肉采用真空礼盒精美包装,产品畅销全国享誉海内外。最后祝镇江肴肉伴随着诗词带给天下食客美的享受!

清代邑人诗:

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

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现代镇江文人诗:

金焦两山风光好,京江美食真不少。

肴肉微酥不油腻,水晶肴冻红艳娇。

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

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文字整理:吴韵晗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毛蕴劼   校对:朱超   审核:徐毅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