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 摘要
“做实做久”“吃夹缝里的饭”和“价值认同”,让湖州做到了“个体再小,也有独特价值”“个体再小,也可以创造奇迹”。
图 张剑 摄
近日, 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和湖州未来大会相继在浙江湖州召开,4000余名全球嘉宾齐聚太湖之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彰显出长三角城市“后起之秀”的不一样的发展活力。长三角那么多城市,还有沿海经济带城市,区位、资源以及产业基础,比湖州好的很多,但湖州能够后发崛起。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讲述的三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关键词,或能帮助我们窥见一斑。
故事一:党员干部“闻风而动” 关键词:“做实做久”
“闻风而动”的故事,表现的是党风政风。陈浩说,是以《看见》栏目(湖州新闻传媒中心于2022年开设的以舆论监督报道为主的全媒体栏目)推动“闻风而动、事不过夜”;以每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民间简称“周三见”)推动“闻风而动、政企同心”;以12345政府阳光热线推动“闻风而动、接诉即办”。正如陈浩对“周三见”的评论——“做虚了是形式主义,做实了是生产力,做久了是竞争力。”“闻风而动”背后的关键词恰是“做实做久”。
以“做实”为例。《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看见》已形成一套报道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的系统化机制——负面报道播出当日,相关单位集中收看,当晚9点研究整改方案,11点前上报;次日,《看见》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此后一段时间内,《看见》会持续跟进整改效果、同类问题是否全域整改、百姓满意率等,形成监督闭环。”
类似的“做实”,亦在“周三见”。公众号“正和岛”报道:恳谈会主要是企业提问题——每次120分钟,邀请8家企业,80分钟是企业发言,30分钟给政府回应,领导讲话就10分钟,以搜集问题、听取建议、协调办理、解决困难为主。开了会,必须要落实。湖州要求政府部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参会企业提出的问题“2天内交办、2周内办理回复”,并且100%电话或实地回访。如果是下去走访,遇到企业的问题必须“当天交办、7天内反馈”。现在,湖州对企业的诉求办理甚至开始了倒计时、红绿灯的模式。有企业家评价道,“湖州是一座为企业雨中打伞的城市。”自然,企业家也就愿意带着项目“重仓”湖州。
“做久”则不必多说,《看见》至今,已然坚持了近三年;“周三见”至今,也快三年了,100多期,每周雷打不动、不见不散。
故事二:民营企业家“激流勇进” 关键词:“吃夹缝里的饭”
“激流勇进”的故事,陈浩以鼎力机械创始人许树根等为例,介绍了一批在湖州创业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并强调他们始终是湖州最宝贵的财富。事实上,从市场中拼杀出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无论诞生于哪儿,也无论现处何地,“激流勇进”是他们身上共同的底色。形容在湖州创业的企业家特色,当地企业永兴特材的一句话当更具代表性——“吃夹缝里的饭”。
这个“夹缝”,用企业的视角看,一个是做“国产做不出来,进口比较贵”的产品,另一个是做“一般民企做不出来,国企不愿意做”的产品。永兴特材的厂名演变恰体现了这一点。前身,是湖州钢铁厂;后来,是久立特钢;再后,是永兴特种不锈钢;现在,是永兴特种材料科技。“正和岛”文章《湖州的财富密码》说,永兴是湖州民企乃至中国民企的一个缩影,很多企业最开始都像生态中的“苔藓”企业,靠着不屈的生存意志,长成灌木,长成大树。即使如苔,也是旺盛绽放,如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吃夹缝里的饭”,是湖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密码,也是湖州地缘经济曾经的写照。湖州位于上海与杭州之间,而这个“之间”,又与嘉兴的最正宗“之间”不同,湖州在边缘。所以,湖州既要承受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却又难以享受到大城市的“溢出红利”。能够成功地“吃夹缝里的饭”,最关键的是,做出别人替代不了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错位发展、差异竞争。譬如永兴的特种不锈钢。再有,在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一二线城市的优势在于天花板高,湖州则主打环境舒适、宜居宜业,性价比高,用湖州的话说,是“不大不小,幸福刚好”。
当然,随着国家交通格局的改变与提速,湖州正从边缘走向核心。“吃夹缝里的饭”又有了新的内涵。近年来,湖州以“长三角地理中心”的身份频频出击,构建一个更加开放联动的发展格局。譬如,他们的“周三见”,已然于去年12月在上海开了专场。
故事三:人民群众“奔跑逐梦” 关键词:“价值认同”
“奔跑逐梦”的故事,湖州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了一档社会专栏,叫《我和我的湖州》,已经报道了380个湖州普通老百姓的奋斗故事。陈浩如是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州实践的宏大叙事中,“我和我的湖州”已经成为346万湖州儿女的精神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无疑,“奔跑逐梦”背后的关键词就是“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价值认同”之后,“行动自觉”也就随之而来。
今年的湖州新春市民恳谈会,陈浩曾以“我和我的湖州”为题发表讲话。陈浩说,对一座城市来说,市民性格、文化气质、精神符号,以及蕴藏在老百姓心中共同的情感,这些看似柔软的东西,一旦有共同愿景的感召,就能形成奋进共识、产生奋斗共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能体现“我的湖州”效应的,当是湖州正从人口洼地变身人才高地。《瞭望》2024年第19期湖州专题文章《树人成势》披露,“十四五”以来,湖州启动实施“五谷丰登”计划,累计引进科创项目63个、集聚人才1.02万名,并已连续15年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大力聚引全国和全球的优秀人才来湖州创新创业,2022年全市青年发展指数居浙江省第2位。另有2024年5月的数据,湖州已连续6年在浙江省唯一入选“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吸纳大学生及各类人才12.36万名来湖州发展,并获评2023年“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三组故事,分别描述的是湖州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城市人民的三个群像,恰能让我们能够从三个层面深刻理解,为什么是湖州,敢于喊出“小个子大能量”;为什么是湖州,能够做到“个体再小,也有独特价值”“个体再小,也可以创造奇迹”。
编辑:朱超 校对:赵静 审核:曾海蓉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