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伟平
从缓解“停车之难”到提档“出行之路”,从改善教学环境到增加就业机会,从医疗资源下沉到养老服务供给……一件件民生实事正悄然改变着镇江百姓的日常生活。截至9月底,十二天类40项民生实事,18项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项超序时推进,其余20项均按既定进度稳步实施,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背后,是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执政为民的初心与担当。
把握民生脉搏,从“有”到“优”递进。去年9月,镇江正式启动2025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编排工作,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的13个领域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在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积极参与下,梳理形成了一批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事项。优质的民生服务,始于对群众期盼的深刻体察。党员干部应主动“除惰气”“接地气”,听原汁原味的乡音、察质朴至真的民情,通过零距离的“望闻问切”,摸清基层的“累点痛点”,读懂群众的“急处难处”,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有效转变,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长江路17-19号小区新的雨水泵站
弘扬实干作风,从“听”到“行”交融。办好民生实事,贵在用心,重在落实。仅今年1-9月,全市开发就业见习岗位6600余个,促进登记失业青年高质量就业2500余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余个……一个个民生项目正从最初“纸面上的承诺”转化为当下“家门口的幸福”。“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是干”,党员干部要秉持务实作风,说到做到、干就干好,把抓落实具体体现在工作举措、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工作成效上,干实事不图虚名、出实策不使虚招、求实效不做虚功,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注重持久长效,从“量”到“质”跃升。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B、C楼改扩建,京口区中小学教室空调安装及电力改造,润州区基础教育保障工程等一批项目陆续完工,孩子们在新学期用上了更安全、更舒适的教学设施。民生实事的成效,最终要落脚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上。这就意味着既要投入真金白银,也要注重实际效果;既要完成项目指标,也要关注群众主观感受。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面对市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生活需求,民生实事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重视“好不好”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接续奋进中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作者系镇江日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朱超 校对:夏凡 审核:姜木金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