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田卉云 全媒体记者 笪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5月3日下午,镇江博物馆在“梦溪问学”考古文博研学基地成功举办“匠心传承・螺钿之美——非遗螺钿 DIY 挑战”活动。众多非遗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沉浸式体验螺钿镶嵌技艺的千年魅力,感受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匠心精神。
螺钿,作为中国传统装饰工艺的璀璨明珠,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唐代达到艺术巅峰,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家具、屏风、器物等领域。其以螺壳、贝母为材料,经切割、打磨、镶嵌等十余道工序,在漆器、木器或金属表面拼贴出流光溢彩的图案,光影交织下呈现出奇幻的虹彩效果,被誉为“东方珍宝”。2014年,螺钿镶嵌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工艺美学的重要符号。
活动伊始,参与者首先走进“梦溪问学”考古文博研学基地,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以沈括《梦溪笔谈》为精神内核,融合考古探方模拟区、文物陈列区、互动体验区等多元功能。
在“梦溪问学”活化利用室,参与者通过沈括行迹图追溯这位北宋科学家的学术探索之路,并借助模拟科学仪器体验《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天文观测、活字印刷等实验。
回到活动现场,镇江博物馆文化指导师通过精心制作的PPT,深入浅出地讲解螺钿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及文化价值,带领参与者穿越千年,探寻这项技艺在不同时代的审美表达与技术革新。随后的DIY 环节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爱好者们亲手尝试设计图案、切割螺片、精细拼贴,每一道工序都需屏息凝神、耐心雕琢,切身感受传统工艺“慢工出细活”的精髓。
“当螺片在底板上拼贴出第一笔纹路时,仿佛触摸到了古人的智慧。”一位参与者感慨道,“亲手制作才知道,每一件螺钿作品都是时间与匠心的结晶,这不仅是手工体验,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镇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梦溪问学’基地不仅是考古文博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将螺钿DIY与基地参观结合,我们希望参与者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理解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层内涵——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编辑:刘天涯 校对:朱超 审核:杨佩佩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