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出发 逐“绿”前行 锚定重点领域铺展低碳发展镇江图景

编辑: 缪小兵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7-01 23:27

​今日镇江讯(记者 朱婕 通讯员 杨晨萍)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五周年与“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我市节能降碳工作迎来新一轮攻坚。聚焦产业结构、能源体系、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核心领域,全市正以扎实举措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产业向“新”

人工智能未来可期,专注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应用,镇江文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镇策通”这个全省首家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务服务类AI大模型,助力政务服务驶入人工智能快车道;新型储能“蓄”势而发,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紧扣“双碳”战略落地,积极拓展储能市场,在手订单饱和,走出一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攥指成拳聚合力,统筹谋划,产业向“新”,塑造绿色竞争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紧扣“新质生产力”脉搏,出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意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与氢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新型储能及氢能发展实施方案》相继落地,为绿色发展培育全新引擎。

传统产业焕新行动全面铺开,围绕眼镜、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产业筋骨更强健。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在市场需求回暖、技术创新驱动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多重利好下,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今年1-4月,全市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5.9%。

能源焕“绿”

能源焕“绿”是推进节能低碳的关键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光伏总装机达376.79万千瓦,同比激增87.5%。

一张张光伏板有序排列,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源源不断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丹阳市三峡27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不久前并入江苏电网。

该项目在水面上架起40万块光伏板,既高效利用水面增加清洁能源产能,又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丹阳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客户经理胡鑫介绍,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约3.08亿千瓦时,可满足600余户民营企业或15.4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据测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7.14万吨、节约标准煤超9.56万吨。

能源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随着句容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我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转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电站5号机组正有序进行安装和调试工作。电站6台机组全面投产后,每年可节约燃煤消耗量约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9万吨。

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的导入,将为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根据《镇江市新型储能及氢能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我市将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应用试点园区建设,将邻近的光伏、风电就近接入园区电网,创新构建高比例的绿电专变、绿电专线;探索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机制,逐步推进新能源项目配建新型储能设施,提高绿电上网能力。

交通提“质”

龙门吊将重30多吨的集装箱缓缓提起、移动,轻轻放上“腾运078号”货轮……我市最大的内河集装箱码头丹阳港正式启动调试运营,“丹阳-张家港”水路内河集装箱线路加速协调开通,实现了我市内河集装箱零的突破。

未来,丹阳港将立足丹阳区域,辐射常州西部、金坛、溧阳、句容等周边区域,利用“丹太穿巴”衔接太申快航、甬太快航,实现与海港的无缝衔接。这也标志着我市多式联运体系构建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与此同时,“两新”政策工具精准发力,推进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和城市公交车新能源化,为畅通绿色动脉,注入了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024年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拨付0.65亿元,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90%以上。

此外,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新建建筑绿色化全覆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2万平方米;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应用加速推广,新增应用面积45万平方米。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产业升级到能源革命,从出行提质到建筑增效,低碳发展镇江图景徐徐铺陈。

编辑:缪小兵   校对:刘天涯   审核:陈路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