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丰江 李明明
【开篇】春潮激荡圌山巅
东乡大地,长江之帆击水排空,圌山之巅云海翻涌,创新春风激荡处,花开最烂漫。
古人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凡事借力,则无往不胜。早在2024年11月14日至16日,镇江经开区党政代表团就专程赴苏州、常州等地学习考察,又经一个月的酝酿思考,12月14日,全区召开领导干部务虚会,一场关于“开展学习借鉴创新项目”的头脑风暴席卷而来——当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图与经开区的发展蓝图在投影屏上重叠,当吴江经开区的招商新政与本地干部的笔记碰撞出火花,这片2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谋划和推进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蝶变。自学习借鉴创新项目启动以来,全区39家单位奔赴23个省、市开展91次学习考察,62个创新项目以燎原之势在产业攀登、改革赋能、宜居宜业等五大领域掀起创新风暴,国家级经开区的“金字招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美好经开(何凯摄)
破局之问:当东乡大地遇上“时代三考”
·变局之压:开放型经济的“领头羊”困境
“对美出口占比20%的高鹏药业,因国际经贸规则重构遭遇订单缩水。”这样的案例在经开区并非个例。作为在全市1/17土地上创造1/6GDP的经济主阵地,经开区虽保持着全市1/3进出口、2/5利用外资的亮眼数据,却也面临着QFLP项目试点未果、新项目储备匮乏等隐忧。如何继续“勇挑大梁”,成为经开区人思考最多的事。
答案就在创新。“跨境电商+出口信保”新模式的应运而生,就是一次主动破题——综保区探索“区港联动”机制,将张家港保税区的经验嫁接到长江岸线,1-5月港口及关联企业税收同比增长15.9%。“以港聚产、以产兴城”的蓝图加快展现出现实模样。
·竞争之迫:长三角赛道的“创新突围战”
在生物医药、AI产业迅猛发展的长三角竞技场,经开区面临化工产业税收占比一度近四成、新兴产业贡献度不足的结构之困。光伏组件价格逼近成本线、多壁碳纳米浆料价格下跌超10%的市场寒潮,更让“创新驱动”成为生死抉择。
双峰格雷斯海姆(范昀摄)
航空产业园的决策者们远赴芜湖、宜兴,将通航产业规划经验转化为“链式发展”策略。航发集团AES100涡轴发动机项目落地、航天海鹰三期建设提速、西飞HH-100重载无人机项目签约……1-5月规上涉航企业产值增幅7.8%的数字背后,是“龙头+链主”带动效应的生动实践。
·内生之难:26万东乡人民的“幸福方程式”
“干部作风不严不实”“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这些刀刃向内的自我剖析,源自经开区对26.38万常住人口的责任担当。
大路镇在保留老街风貌的“微改造”中吸引3万游客,带动村民增收6万元;人社局建立的省级“航空应用服务师”培训基地,以“订单培养+双认证”模式输送1956名持证飞手。当民生需求与创新项目同频共振,“宜居宜业”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摸的幸福质感。
破题之策:62个项目的“三学三创”方法论
·学为基:91次考察的“精准对标”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经开区考察团用手机拍下17块产业政策展板;在常州新北区的智改数转车间,科信局干部蹲点3天记录下23项技术参数。
这种“带着问题去、揣着方案回”的学习,催生了“三学机制”:赴上海、浙江学理念,到南京、苏州学模式,在金坛、溧阳学实操。招商中心将吴江经开区的“产投联动”经验拆解为“政策包+基金库+项目池”三位一体模式,建立24个储备项目库和26家合作基金库,推动海融医药等30个项目进入投资论证。
·创为要:从“搬运工”到“工程师”的质变
“照搬照抄是死路,创新转化是生路。”善创机制,经开区党工委组织部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专业人才建设经验时,独创“三项行动”:60人的专业人才库、“导师帮带+挂职锻炼”培养链、关键岗位压担使用机制,让五大领域干部实现“能力跃迁”。善创模式,社会发展局将北京海淀区的AI教育经验改造为“三步走”策略,在心湖高中试点AI数学课堂,通过“AI助学、助教、助研”三模块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覆盖率达100%。
·实为魂:每月调度的“闭环管理”
“项目推进到哪,督查就跟到哪。”善创效能,工作专班7场座谈会、6次上门调研,让《督查专报》成为学习借鉴创新项目的“进度表”。市场监管局将浙江湖州的“综合查一次”改革升级为“三融合三整合”,检查频次同比下降55%,却实现监管覆盖率100%;城乡建设局开发的“大数据+欠薪监管”平台,用38项指标构建预警模型,将历史欠薪案件化解率提升至92%。
破壁之光:五大领域的“创新核爆效应”
·产业攀登:新质生产力的“东乡样板”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三年行动计划”正结出硕果:与江苏大学10次对接会催生17个科技项目落地,首批6个孵化项目通过准入评估,上半年新兴产业产值超15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创新生态链”的形成——《科创载体绩效运营考核办法》为孵育资金装上“精准导航”,高企申报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的目标,让“科技型园区”名副其实。
航空产业园的“十年磨一剑”战略初见锋芒。航发优材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片项目填补国内空白,中国商飞CE-25A电动飞机项目签约,与镇江产发集团合作的专项基金“国企+民企”的合作模式下,低空经济产业正形成“整机制造+无人机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西飞重载无人机项目的落地,标志着经开区在低空新赛道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改革赋能:体制机制的“经开解法”
招商体制改革堪称“刀刃向内”的典范。将8个招商局优化为6个,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双重构”,让“四群八链”招商更精准。新出台的三大产业政策包,与产投联动例会制度形成组合拳,追觅科技等重点项目的快速落地,验证了“政策+资本”双轮驱动的效力。
心湖高中AI互动课堂授课( 贾晓娜摄)
教育改革则瞄准“未来赛道”。AI教育“三步走”策略中,6所小学低年级英语试点已显成效,心湖高中的AI数学课让知识点掌握率提升30%。好未来教育集团的合作不仅带来技术,更催生了“新型教学+科学测评”的区域智慧教育新模式,为全区居民的子女铺就数字化成长之路。
·宜居宜业:城乡融合的“民生温度”
科信局的“智改数转”工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73家企业申报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台佳空调的智能车间将生产效率提升40%;2场政策解读会、3轮申报辅导,300家次企业的参与度,勾勒出制造业升级的“经开路线图”。
2025年6月“花漾东岳 荷你遇见”主题文旅活动(龚舒林摄)
大路镇的农文旅融合深得学习借鉴之益,圌山景区与集镇联动规划出台,东岳村“花漾东岳”品牌持续升温,端午文旅推介会吸引上万游客。这种“不拆一栋房、激活一片地”的发展模式,让传统村落既保留乡愁,又成为增收引擎。
·平安善治:社会治理的“数字革命”
镇江经开区党工委政法委的“三平台融合”破解矛盾调处难题。1277件110非警务警情、8件12345两次不满意工单的闭环处理,让“综治中心+110+12345”成为矛盾化解的“超级处理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同步入驻综治中心,全图构筑起“一站式”解纷矩阵。
公安分局的“网络作战基地”彰显科技威力。索骥舆情监测系统、“红警一号”反诈预警系统,让网络犯罪线索研判时间缩短60%。“马正工作室”培养的技术骨干,已助力破获案件11起,40余次有效预警挽回群众损失超千万元。
·党建扎根: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新能源产业园的“枫桥经验”本土化改造成效显著。人民调解案件下降47.8%、信访登记量下降25.6%,“三问工作法”构建起矛盾闭环管理体系。30个重点人员动态档案、194名重度精神障碍患者“五帮一”机制,让“平安园区”成为现实。
姚桥镇的“微治理”创新充满智慧。“微花园”“微菜园”改造带动宅前屋后整治,非遗工作室激活传统文化,与电信公司共建的数字化治理平台,正将网格管理升级为“数据决策”。这种“小切口、大成效”的治理创新,让经开区一直全力推进的“末梢疏通+工程”越来越畅通。
破茧之路:从“62个点”到“全领域面”的生态构建
·思想之变: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没有创新就是死路一条。”——经开区主要负责同志的这句警示,正在转化为全员行动。法院的“财产保全白名单”、检察院的“知识产权文化品牌”、党政办的“工程思维抓督查”,纪检监察工委的体制改革、政协工委办的社情民意机制,都闪耀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创新正渗透进每个治理环节。
·机制之新:常态化创新的“四梁八柱”
在总结62个项目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经开区正构建“学习-转化-储备-提升”的创新闭环。“对标清单”将锁定产业链现代化等前沿领域,“政策工具包”收纳标准化创新案例,“十五五”规划编制与创新储备库建设同步推进。这种将短期项目转化为长效机制的设计,确保创新活力永续迸发。
·未来之约:写给2025的“东乡答卷”
半年已过,时序的刻度正标注着创新的深度。
当航空产业园的无人机在圌山空域编队飞行,当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创项目集中签约,当大路镇的荷花开满东岳村——这幅创新驱动的发展图景,正是经开区对“勇挑大梁”的铿锵回应。
62个创新项目从不是终点站的站牌,而是燎原星火的引信。那些从苏州工业园学来的招商智慧、从芜湖通航产业园借鉴的链式思维、从北京海淀移植的教育基因,早已在东乡大地扎根生长。就像三月春日播下的种子,正借着改革的东风、创新的雨露,破土成苗、抽枝展叶,终将在2025年的枝头,挂满产业攀峰的硕果、改革破壁的甜果、民生绽放的香果。
【尾声】创新潮涌看东乡
夕阳为圌山塔镀上金边,长江浪花里跳动着东乡大地的创新密码。
从苏州工业园的考察笔记到本土崛起的“航空应用服务师”基地,从吴江经开区的招商新政到“产投联动”的经开范式,62个创新项目的星火早已燎原——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取其长、铸己魂”的涅槃重生。航发集团的发动机叶片划破长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AI课堂点亮智慧之光,大路镇的荷塘边非遗与文旅正共舞,这些鲜活实践都在诉说:学习是起点,创新才是答案。
2025年度市重大项目——三鑫年产8万吨轻量化工业型材项目(季翔摄)
当长三角的发展浪潮奔涌向前,镇江经开区正以“探路者”的锐气,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这奔跑里,有产业链攀峰的执着,有创新链破壁的勇毅,更有全体东乡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风劲帆满海天阔。经开区的承诺,写在长江潮头,刻进东乡沃土:创新不止步,奋斗再出发!
记者手记
91次求索与62项破局
经开区的创新辩证法
□ 王丰江
学思践悟,从“走出去”到“创出来”的嬗变。91次集中考察不是机械的“复制粘贴”,而是带着问题的深度求索——从苏州工业园的招商图谱到“航空应用服务师”基地的本土培育,从吴江经开区的政策文本到“产投联动”的经开范式,62个创新项目的诞生,印证了“学习是起点,创新是终点”的辩证法则。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思维破壁的量变到质变:项目为骨,创新为魂,方能让他山之石真正化为本土美玉。
实干突围,用成果书写的“经开答案”。航空产业园的发动机叶片转动出产业破壁的锐度,大学科技园的AI课堂流淌着教育创新的温度,大路镇的“花漾东岳”绽放出民生突围的亮度。7563万美元外资、15.9%税收增长、92%欠薪化解率——这些硬核数据,是项目淬炼出的“破局成果”。它们证明: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实招,是回应26万东乡人民期待的答卷。
向新而行,长三角赛道上的“辩证加速度”。当长三角竞逐进入“秒级迭代”,不创新就是退步,慢突破就是掉队!“马正工作室”的技术攻坚与“微改造”的民生巧劲,诠释了“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的辩证;“产投联动”的资本赋能与“市监综合查一次”的效能革命,演绎了“发展与治理”的平衡。
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这绝非供人观赏的风景,而是再冲锋的号角!91次求索奠基、62项破局领航,经开区正以辩证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竞速赛道上,书写属于东乡大地的“创新辩证法”!让我们坚定握牢创新这把金钥匙,打开经开区产业攀峰、改革破壁、民生焕彩的“三重门”!
圌山不语,见证创新者前行;长江奔涌,激荡奋斗者荣光。以项目为刃,破局!以创新为炬,前行!
编辑:朱超 校对:夏凡 审核:徐毅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