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周刊·乐活版·“打卡地”丨千年传说“活”起来,美丽乡村“火”出圈——探访“中国爱情村”丹徒槐荫村的振兴密码

编辑: 朱美娜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4-02 21:19

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鲍明成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从市区驱车沿镇荣公路南行12公里,便可以看见路北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牌楼,琉璃金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上书两个烫金大字“槐荫”。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爱情胜地——槐荫村。

曾经默默无闻的江南小村,如何借一段古老传说焕发新生?近日,记者走进这座“非遗活化”的乡村振兴样本,探寻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振兴密码。

据了解,该村原名生玗村,1957年改名槐荫村,现属丹徒区宜城街道。这里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

相传董永家境贫寒,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种菜为生。董父积劳成疾去世后,董永无钱葬父,只得卖身前往江宁丹阳镇大傅村傅员外家为奴三年,贷钱殡葬亡父。其孝道感动天宫七仙女,遂下凡乔扮民女,在老槐树下与董永相遇,两人以老槐树为媒,结为夫妻。七仙女为董永赎身,傅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七仙女在机房燃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无奈返回天庭,后产下一子,送回凡间。

据元《至顺镇江志》和清光绪《丹阳县志》记载,董永的故里是丹阳延陵,但他与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丹徒南乡的槐荫村,该传说始于汉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汉刘向的《孝子图传赞》。

为了把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一直传承下去,近年来,丹徒区、宜城街道和槐荫村围绕此传说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文化古迹保护,成功恢复了“七仙桥”“老槐树”“土地庙”“织锦楼”等传说中的古迹,还修建了七仙女广场、七仙女与董永雕塑、相门、槐荫庙等乡村景点。2006年,槐荫村申报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被列入镇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该村将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成功打造,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还打造了众多爱情主题景点,如爱情隧道、爱情伊甸园等。每年“七夕”,还举办大型的“爱满槐荫,情缘七夕”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中国爱情村”——槐荫村的名声越来越响。

如今,槐荫村蓝天碧水,村民安居乐业,值得欣喜的是,广大村民在打造靓丽村庄,创造美丽乡村的同时,把“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夫妻恩爱”等村风民俗弘扬光大,村里每年都会表彰奖励一批“善行义举”的好村民。槐荫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镇江市最美农村环境奖”等称号。

槐荫村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望仙谷露营基地已经建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无论是亲子游玩、企业团建还是情侣约会都十分合适。

此外,村内新建了农产品销售中心,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今年又成功签约总投资5000万元的槐荫村蝴蝶兰培育基地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宜城研学社农文旅项目和“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等项目也纷纷落户,目前正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中,为做好文化溯源、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积极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高效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助推作用。

暮色中的槐荫村,七仙女与董永的雕像衣袂飘飘,七仙桥旁游人如织,村落一片绿意盎然。传说与现实的交响在这里从未停歇,当文化传承遇见乡村振兴,一幅“望得见传说、留得住乡愁、引得进产业、带得动共富”的现代版“鹊桥相会”图景,正徐徐展开。

图为鲍明成摄。

编辑:毛蕴劼 校对: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