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两说 | “人大刚子”触网:要“破圈”更要“走心”

编辑: 缪小兵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9-14 22:37

​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人大刚子”ID开通小红书账号,通过接地气的互动方式快速响应学生诉求,推动校园问题解决,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其账号粉丝数量已接近10万。

一次“上价值”的高校“破墙行为”

□ ​辛文

一根网线,一个账号,一个昵称,正在悄然推倒高校与外界之间的重重“围墙”。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人大刚子”之名入驻小红书,迅速吸引数万粉丝。从回应食堂饭菜到调整校区班车,从祝教师节快乐到号召学校各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刚子”书记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以学生为本”的治理新实践。

从“党委书记”到“人大刚子”,高校领导不再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权威符号,而是可以自嘲照片“很丑”、主动贴近学生的“身边人”。这种主动“去威严化”的尝试,重塑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姿态,奠定了平等沟通的基础。以前,学生意见要直达校领导,怎么也要层层汇报、现在,因为有了这个网络平台,学生只需一条@,就能直接触发管理层的响应。“收到”“马上研究”——“刚子”书记用简洁亲切的表达,迎向了Z世代对真实与共情的期待。在这种互动中,高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圣殿,而是可参与、可监督、可对话的开放平台。张东刚的实践,和王树国校长在西安交大、福耀科技大学的探索一样,标志着高校正从封闭走向融合,从管理本位走向师生共治、社会协同。

这场以“昵称”为起点的破墙行动,其意义远不止于流量或炒作。它展示了教育者主动求变的勇气,彰显了高校治理中的人文关怀与效率追求。它让教育回归“与人同行”的本质,也让尊师重道的传统,在平等、开放、互信的新语境中,焕发出更具时代意义的生机。

“小红书治校”能走多远?

□ ​戴香语

学生随口一提食堂缺水果,第二天摊位就支了起来;博士生反映补助问题,几分钟内就收到“马上研究”的回复……近日,“小红书治校第一人”这一称呼横空出世。

当前,作为校园主体的Z世代,更倾心于平等、直接的沟通方式,传统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而校领导“放下身段”入驻小红书,则以接地气的方式打破沟通壁垒,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传递出“学生诉求被看见、被重视”的治理温度。无独有偶,此前,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也通过小红书个人账号收集同学们反映的问题,并发布《待办事项清单,请同学们监督落实》。可以说,“人大刚子”的走红,反映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治理数字化、人性化的必然趋势。

不过,当我们为“刚子”的个人魅力和评论区的暖心互动点赞时,心里也打了个问号:这场高校治理实验的走向最终如何?热闹背后,更值得追问的是:这种网络互动能否转化为高校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当前“小红书治校”的成效与个人的努力高度绑定,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短期内的高频互动能够依靠热情维持,但长期来看,若缺乏专业团队协助整理诉求、对接部门,仅靠个人努力恐怕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回复延迟、问题积压,让学生的期待落空。二是如果领导岗位调整或个人精力转移,这个账号还会这么活跃吗?下一个书记还会这么“玩”吗?若社交账号更新停滞,此前积累的信任度也会随之流失。

另一方面,目前“小红书治校”未能推动一些结构性、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诸如食堂水果供应、班车时间等比较浅层的问题很容易快速解决并获得掌声,但那些涉及资源再分配、学科建设、长远规划的“硬骨头”能否在评论区得到深入研讨和解决,还需要时间检验。

“小红书治校”如何跳出网红生命周期?核心问题在于个人“流量”如何转化为制度的“存量”。比如能否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诉求响应平台,明确各类问题的处理时限与负责人,让“即提即办”成为一种制度惯性。这样,即使“刚子”走了,其探索出来的模式也能留下来。对于搜集到的共性的深层问题,也要进行深度调研和系统性解决。毕竟,走红只是开始,长效才是最终目标。

编辑:缪小兵   校对:刘天涯   审核:姜木金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