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治军 李伟 江怀远 刘馨予 黄云 谢辉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厂窖镇,矗立着一座碑身高19.43米、基座高5.9米的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提醒着人们1943年5月9日至11日在这里发生的惨剧。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
当时,侵华日军在厂窖制造了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惨案——厂窖惨案:3天屠杀我同胞3万余人,这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日均杀人最多的血腥惨案。3个黑色的日子,一段血腥的历史,已刻在当地人民骨子里。
国民党军溃败,换平民装躲避追击
“中央军在同西哑河与日军交上了火,打了一上午……全部被日军打死了。我看到中央军的枪,打上两颗子弹枪管就红了,这很难打过日军的。”
——厂窖惨案幸存者姚云甫
“中央军溃败时,官兵们都抢老百姓的衣服换,军装甩得四处都是。”
——厂窖惨案幸存者余登贵
1943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日军第十一军在洞庭湖至宜昌的长江右岸,向国民党野战部队进行大规模攻击。5月5日,第十一军所辖的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旅团等上万人,从藕池、华容县城、岳阳城出发,进犯安乡、南县和华容的南山地区。虽然部分国民党军队英勇战斗,但大部分一触即溃。5月7日,南县沦陷,侵略军四处掳掠杀人,并火烧县城和三仙湖镇。
在日军的强势进攻下,5月8日,国民党第七十三军溃不成军,奉命撤退至厂窖垸(垸,湖南省、湖北省在江湖地带挡水用的堤圩;厂窖垸,包含厂窖镇及其附近区域,含永固垸、瓦连垸等28个小垸,当时属汉寿县),并准备西渡,以期摆脱日军的围追堵截。然而,日军随后赶到。
5月9日,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七旅团主力和针谷支队、小柴支队的吉刚追击队从水陆四面包围了厂窖垸。被包围的国民党部队有万余人,他们在肖家湾、莲子港等地突围强渡松澧洪道。松澧洪道的河面宽阔,且沿河船只被日军控制,整个河道处于被日军封锁的状态,所以,西渡突围成功的国民党军队还不到一半。没来得及突围且处于绝境的国民党官兵开始乱作一团。他们将武器丢进沟塘,化装成平民,混在当地民众和难民中间,各自寻求生路。
找不到国民党军队的日本侵略军,从5月9日至11日,便在以厂窖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地区,残酷屠杀我手无寸铁的同胞。
日军3天屠杀3万余人,厂窖血流成河
“日军在厂窖不分昼夜、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军民疯狂地屠杀……一河清水成了血水。”
——厂窖惨案幸存者全伯安
“我参加了埋尸队。哑河里尸体满河,埋尸就是把尸体钩上岸,在尸体上埋一锹深的土,因为尸体太多,没有时间挖深点的洞。因为埋的土不深,有的尸体没几天就被狗扒出来了。有的埋人的地方,后来被雨水冲洗,露出整副白骨。”
——厂窖惨案幸存者邱保成
大屠杀从永固垸开始。5月9日上午,日军将被围困的群众集中在一起,命令他们告发抗日官兵。群众怒视着日军,无一人出来告发。穷凶极恶的日寇,将集中在一起的群众全部杀害。随后,日军又强令当地群众下湖打捞国民党军队丢弃的枪支,待群众跳入湖中,他们用机枪、步枪扫射,1000余名同胞遇难。日军还以“节约子弹”为名,将捕捉的男女同胞用绳索串捆在一起,推进塘中活活淹死;有的用马刀在群众身上乱捅窟窿放血,让其活活痛死;有的将群众绑缚到各个屋场集体枪杀。仅戴吉禄家禾场就有120多人被杀,肖明生一家被杀死24人。
日军在南县留下的军刀和水壶
5月9日、10日,日军扫荡瓦连垸。群众听说永固垸遭难惨状后,纷纷躲进附近的沟港、树丛和庄稼地里。日军先留小股部队沿堤搜索,大股部队则排成长队,在堤的两侧来回扫荡,反复枪杀避难人群。一时间,长堤上横尸累累,平均每华里被杀者达400余人。
5月10日,日军血洗甸安哑河。这条河长5里,沿河躲进了大批难民和国民党第七十三军数千官兵。日军将这里团团围住后,疯狂开枪扫射。随后,又拉网式捕杀。当天,日军在此处屠杀我军民4000余人,尸体充塞哑河。此外,日军的汽艇沿河堵截逃难的大小民船2500多艘,全部焚毁,船民和难民6800多人惨遭杀害。
日寇对妇女更是百般侮辱,万般残害。小至十来岁的幼女,大至六七十岁的老妇,凡是躲避不及者,几乎无一幸免。人们至今还在痛骂他们是“人面畜生”“两脚野猪”。据调查,厂窖垸一地被强奸的妇女就有2000余人。特别残暴的是,日军对我女同胞实行奸后惨杀,或举刺刀捅刺,或用利刀剐割……灭绝人性,惨不忍睹。
入侵南县的日军,疯狂进行烧、杀、淫、掠。从5月9日至11日,仅3天时间,杀害我同胞3万余人上。其中,屠杀厂窖垸本地居民7000余人,厂窖垸外南县各处居民12000余人,华容、安乡及湖北石首等县到南县避难的难民9000余人,国民党七十三军等部放下武器扮成群众的官兵5000余人。
这,就是令人震惊的厂窖惨案。
党员群众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直至胜利
“我父亲抄这个日军后路靠近了他,用锹将他打死,并迅速将他的尸体和刀枪埋到了田里。”
——厂窖惨案幸存者刘碧华
“越过洞庭做什么?专杀日军恶鬼魔。有力杀他鬼一百,无力杀它两三个。”
——彭佑明搜集整理的洞庭抗日民谣
南县人民不可侮。由于早在1939年,中共南县地方组织绝大部分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只有4个农村支部、1个党小组在地下秘密活动,因而在日军窜犯南县期间,无力组织人民进行大规模抵抗。但中共南县地下党员和南县人民,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多种形式,与日本侵略军作顽强斗争。
汉新村中共地下党员汤载福面对敌人刀枪林立的严峻形势,手持铁锹,奋勇杀死两名敌兵,还掩护十余名同胞脱险,自己却壮烈牺牲。家住百万湖畔的易其华,在湖中避难,看见一个敌兵抓着一名妇女准备找船渡湖西去,顿时怒火中烧。他急中生智,连忙从蒿草丛中划出渔船,并装出“迎接皇军”的笑脸,将敌兵诱骗上船。船到湖中,他与那名妇女默契配合,经一番搏斗,拔下敌兵的军刀,结束了这个鬼子。一位肖姓妇女,被日军逼奸3次,3次挣脱,后敌兵紧追至河边,她反手抱住一敌兵滚入河中,一道溺死……这些斗争虽多是零散的,但也充分展示了南县人民反对侵略、宁死不屈的本色。
厂窖惨案发生后,罗汉荣等在汉寿县总工会任职的中共地下党员,以总工会的名义,敦促汉寿县政府组织数十人的慰问团,到厂窖慰问劫后幸存的民众,为他们捐钱捐物、送医送药,帮助他们寻找失散的亲人。
针对南县和汉寿不少群众在惨案后看不清抗日必胜的希望,存在严重悲观情绪,思乐、里中、年丰、鸡窝岭等地中共党支部的同志,利用群众办婚丧喜事或者个别串联等机会,向群众反复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打了很多大胜仗,消灭了成千上万的鬼子。中国地域广,人口多,人多力量大,只要全民族团结抗战,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人民。同时,他们还动员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致抵抗,抗日救亡。这样,更多的群众鼓起了斗争勇气,继续投入抗日斗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由于厂窖地方较小且属于乡村,加之惨案发生突然,当地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也没有外国目击者。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厂窖惨案几乎不为人所知。
为了铭记这段血泪史,南县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于1985年5月9日正式奠基,1987年7月落成。2008年,在厂窖惨案遗址上,当地修建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警钟亭等。特别是2015年纪念馆升级改造后,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重大节假日,人们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在校大中小学生,都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民族的苦难,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和力量。
被日军杀害的我同胞的尸骨
一位日本记者做的幸存者实录
日本《赤旗报》记者小林拓曾两次到厂窖祭拜遇难者,采访幸存者。以下内容摘自其采访厂窖惨案幸存者后所做的记录:
日本兵将老百姓分为男性和女性,让40多个男性脱掉上衣,十几个人一组,用绳子绑住右臂连接起来……2名日本兵拿着刺刀警戒,另1名日本兵用刺刀从边上依次刺了过来。
日本兵剖开母亲的肚子,取出胎儿,将其刺到刺刀的尖端高高悬挂。周围的日本士兵们笑着鼓掌。
有几十个人在某家避难。日本兵来到那里,想强奸女性。由于遭到抵抗,愤怒的日本兵在家中放火烧死了数十名女性。日本兵把剩下的二十多名男性绑在一起赶到池塘里,让他们全部被水淹死。
当当地人为了逃离日军而在河里漂浮数百艘小船时,数十架日军飞机来袭,用炸弹和机关枪屠杀……50公里左右的河流被尸体掩盖,水被血染得通红。
在厂窖镇,有几处被称为“千人坑”的地方,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尸体被埋了数百具到千具以上。日本兵把居民逼到池塘和河里屠杀的地方、幸存者埋葬牺牲者尸体的地方等成为“千人坑”,成为屠杀的证据。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怀远 整理)
益阳人萧山令:誓与南京共存亡
□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怀远 通讯员 赵路路
1937年11月的南京保卫战虽以失败告终,但中国将士誓死抵抗日本侵略军的过程,一再表明了中华民族不向侵略者投降的决心。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长官——益阳人萧山令,就是中国将士的杰出代表。
萧山令
1892年,萧山令出生于湖南益阳县四方山村。他6岁入私塾读书,后考入龙洲高等小学堂,1909年考取湖南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湖南陆军小学停办,萧山令回乡省亲。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与张治中同窗,毕业后在湘军中任职。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参谋等职,立下不少战功。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日军兵分三路直逼南京。此时,国民政府已经西迁。后来,南京市长马俊超临危逃逸,时任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首都防空司令部司令等职的萧山令奉命兼任南京市长,而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提前撤离,萧山令又当上了渡江总指挥,负责各军团的撤离和突围。就这样,萧山令临危受命,一人身兼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等六大要职,率孤军、守孤城、抗顽敌,担负起守卫南京的重任。
在国难当头的危急之际,萧山令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率留守部队在南京与日军激战26昼夜。在弹尽粮绝、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直到12月13日南京城破。为掩护大部队渡江,萧山令率领宪兵部队在下关和日军激战,最后全军覆没,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实现了战前“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展示了益阳志士视死如归、气贯长虹的民族气节。国民政府为褒扬萧山令的功绩,追赠其为陆军中将,刻名于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并入祀南岳忠烈祠。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2014年,又将萧山令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南县史志编纂室、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对本文写作提供了帮助;文中幸存者回忆摘自肖跃所著访谈实录《厂窖喋血记》)
编辑:缪小兵 校对:卞婷婷 审核:徐毅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