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西路
作者:云淡
“老家哪里的?”“大西路的!”每每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带着那份自豪和自信脱口而出。那是我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地方,那是我的根。我的自豪和自信,也源于民国时镇江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咱大西路可是全江苏省的第一条柏油马路。
走在如今的大西路上,美好的回忆总会令人打湿双眸,悠悠三十载过去了,我的老家早已物是人非,但大西路上两旁的梧桐啊,岁月的年轮将它变得粗壮挺拔。
我家在大西路旁的小巷子里,对门为老存仁堂药店的作坊,不时飘来提神醒脑的药香。隔壁的老澡堂清海泉浴室是远近老少爷们下午皮包水的不二之地。巷头新华书店里的小人书,承载了我们儿时的美妙时光。巷尾老宴春的蟹黄汤包里浓浓鲜香的蟹黄味让人唇齿留香,浓白骨头汤里撒上小蒜花的白汤大面,口口满足。还有家肖家面店的加了笋丁的三鲜馄饨和早餐佳品馄饨饺面,自然鲜香溢口,至今难忘。
大西路巷头的老许家回炉干是放在如今可以申遗的宝藏美食。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八十年代,那一碗碗点缀着黄豆芽和蒜花的回炉干汤,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胃,还将回炉干的嚼劲口感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许爷爷的孙女和我同学,我常常去她家玩耍,见过爷爷在油锅上把切成小块的豆腐慢慢小火煎炸,方才有了酥脆回炉干的灵魂口感,那是岁月的打磨,时光的坚守。这也有别于现在的鸭血粉丝汤里,把买来的油果直接下锅软烂的区别所在。多年后上海表哥重游大西路,切切找寻老味道不果后,道出了其中原委。
曾记得儿时在大西路小巷蜿蜒的石板路上,颤颤巍巍地够着大杠骑着二八自行车;曾记得邻居家哥哥刻苦攻读考取同济大学建筑系,后分配南京的省规划设计院;曾记得门口的老井里吊着的西瓜,承包了我们暑假的去暑时光。
走在现今的大西路上,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人来人往;锅盖面馆里人声鼎沸;镇博的展览活动一批又一批;往前的京畿路现在妥妥的民国风网红街。大西路正褪去铅华,迎接新生!
文字整理:吴韵晗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夏凡 校对:缪小兵 审核:姜木金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