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十一载 公共自行车背后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变迁

编辑: 朱秋霞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1-06 18:35

今日镇江讯(记者 朱秋霞)2024年10月,一则消息在镇江市民中引起不小的反响:主城区的公共自行车将于2024年11月底正式“退役”。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自行车曾是部分市民绿色出行的有效方式。高峰时期,日均借还车量突破4万次。相伴11年,我们不妨回望一下公共自行车与镇江这座城市风雨同行的那些时光,梳理一下公共自行车从诞生到退市背后城市公共慢行交通系统变迁。

公共自行车:诞生即高光

一组组数据,展示了镇江公共自行车“诞生即高光”的时刻。

据了解,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起源于2005年的法国里昂,是指隔一定距离在客流集散地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依靠自行车管理系统和通信技术实现自行车通借通还,提供出行服务的城市交通系统。

在国内,这一试点始于北京、杭州等城市。从大城市起步,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国内中小城市迅速发展,至2013年,已经在我国70多个城市开始运行。

出行难是让不少市民纠结的一个问题:出租车不好打、公交车比较挤、开车又很难找到地方停……镇江主城区地形缓和,面积不大,自行车优势出行距离在三、四公里以内,与居民短距离出行相匹配。更为重要的是,自行车可以说是诸多交通工具中对环境特别是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小的,绿色、低碳成为其显著特征。2013年,镇江市委、市政府作出年内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决定。根据方案,全年试点投入2000辆。

2013年3月8日,镇江首个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在梦溪广场开始安装;

3月28日,第一批84辆公共自行车投放到位;

4月1日,首批1000辆公共自行车投运;

4月2日,累计办卡3083张;

4月12日,办卡数量超1万张,市民借车还车达10万次;

……

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背景下,镇江市民选择骑公共自行车出行俨然成了一种时尚。

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热情,也大大鼓舞了管理部门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在镇江快速“生长”的动力。2013年6月1日,原定于9月1日投入运行的第二批“公车”提前运行。截至当日,已办出公共自行车卡25430张,累计借车次数达353206次,日均借车次数达6000次,每辆车日均使用达6次。

与此同时,在技术上,当年3月31日,公交IC卡与自行车卡的技术对接完成,市民可持公交IC卡至自行车卡办卡点办理对接手续;4月10日开始,市民卡与公共自行车卡实现对接。

人力三轮车:退出历史舞台

在镇江市公共自行车的生命周期内,有一件事并没有被太多人关注:2014年10月10日起,我市人力客运三轮车退出营运市场,正式进入车辆上交阶段。

不少镇江市民都有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人力客运三轮车曾经是镇江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镇江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重要补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三轮车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更多挑战和考验。当时在杭州工作的市民朱先生对于人力三轮车有着复杂的感情,之前他从杭州坐火车到镇江之后,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往往会选择人力三轮车。对于他来说,人力三轮车似乎和“回家”这件事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朱先生对于人力三轮车的弊端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市区的人力三轮车市场比较混乱,不仅收费不规范,很多还加装了动力系统,速度快、不安全,影响交通秩序。周边城市早就没有人力三轮车了。”

公共自行车这一新生事物一出现,就对人力三轮车造成了直接冲击。在2013年4月,也就是公共自行车亮相一个月之后的一篇新闻报道中,一名三轮车师傅表示,以前大家出门要是打不着车,就会选三轮车。而有了公共自行车,骑车出行的人就多起来了,“以前一天拉个六七拨客人是正常现象。自从公共自行车运行以来,现在一天平均只能拉到三四拨客人。”

公共自行车的出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力三轮车的退出进一步做好了“现实准备”。对于人力三轮车的平稳退出,镇江市政府也进行了充分的政策准备。

除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市政府还面向处于法定劳动年龄段内且有就业能力的相关人员,提供了包括专场招聘会、3次岗位推介、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创业贴息贷款、创业补贴、税费减免、公益岗位等一系列优厚的就业创业政策。

共享单车:物联网技术改变城市慢行交通

城市有机更新,既包括城市“硬件”更新,也包括城市服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更新。如果说,公共自行车的出现和人力三轮车退出历史舞台,代表着镇江城市交通慢行系统在本世纪的第一次重大更新,那么共享单车的出现则成为另一个“变量”。

2014年,共享经济的火热让共享单车的概念应运而生。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带来城市慢行交通大改观。2015年至2016年,ofo小黄车与摩拜单车相继在北京和上海落地。手机、GPS、智能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城市出行中的“毛细血管”出现新的变化。

在此之前,镇江公共自行车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2013年之后,句容、扬中、丹徒以及镇江经开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相继投入运行。2014年4月1日,我市公共自行车二期项目投入运营。2015年,镇江持公共自行车卡的市民实现在市区、句容、扬中范围内通借通还。在准“同城化”的基础上,镇江、南京、常州、扬州、泰州等21个市县的“公车”系统实现全省互联。截至2015年9月,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车卡的办卡量突破11万张,日均借还车量突破4万次。

曾有公共自行车服务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一次投放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大于500辆的县市共有296个,累计在运行的公共自行车达到100万辆,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海南海口、东起浙江舟山、西至新疆阿克苏,形成了东南西北全覆盖。但从使用频率看,公共自行车如何能使用高频、摆脱闲置、降低成本一直是困扰。

与一线城市相比,镇江的共享单车出现得稍晚一些。

2017年4月,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市投放无桩共享单车,首批5000辆在当年5月1日前投放完毕。

2017年5月,镇江市公共停车管理处出台了《镇江市无桩共享单车服务运营管理考核办法》及《镇江市无桩共享单车服务运营管理考核细则》。

2017年8月10日,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乱停乱放等问题。为此,镇江市出台了《关于规范镇江市城区共享单车发展的意见(试行)》(镇政办发〔2017〕159号)。

2018年4月,上海均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哈啰单车在镇江市主城区投放了6500辆共享单车。

2019年10月,为创新推动我市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双轨制”融合发展,给市民更多元化的骑行选择,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镇江主城区首批投放2000辆有桩助力共享单车。

至此,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有桩助力共享单车作为三根“梁柱”,共同构建起镇江城市公共慢行交通系统。

探索并推广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

“运营初期,公共自行车凭借其自身具有的便捷性、环保性,迅速获得了市民的认可和支持,不仅为大家的日常短途出行提供了较大便利,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镇江市公共停车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时间推移和市民对于出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加之公共自行车站点容量有限,逐渐难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骑行需求。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方式不断出现,凭借其更加便捷的骑行方式受到市民青睐,很快占领市场成为“主力军”,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急剧下降。

据统计,近年来,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占比已逐年下降到6.37%。与高峰期每辆车日均借还量超7次相比,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此外,经过11年的风雨洗礼,部分公共自行车及其配套设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正常使用体验,也增加了项目维护成本。

实际上,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有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的报道。2017年,在运行八年后,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于当年11月25日起,全面停止营运。在全国范围内,广州、武汉、北京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相继退出市场,在省内,南通、扬州、淮安、无锡等城市也先后宣布公共自行车退出市场。

在某一特定产业或领域中,市场提供产品或政府提供产品的选择不是恒定不变的。据了解,公共自行车由于其公益属性,大多数由属地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国企进行运营,属地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或补贴。市民在骑行时大多可免费使用一定的时段。一些公共自行车公司出现依赖输血、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可以说,公共自行车退市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消费者的一种选择。

公共自行车退市后,市民最后几公里的绿色出行能否得到保障?“目前哈啰单车依旧在为大家服务,接下来市公共停车管理处也将继续探索并推广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推动城市公共慢行交通系统有机更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持续推动城市交通的绿色环保健康发展。”镇江市公共停车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由镇江市公共停车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