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诗词里的镇江故事”作品展示(117)

编辑: 笪伟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9-14 11:24

辛弃疾的镇江情结与家国情怀

作者:陈晓梅

一座北固山,半部南宋史;一曲南乡子,千年家国泪。

镇江城中,北固山下,游人如织。人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大多会在那座飞檐翘角的亭子前驻足——北固亭,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两首千古绝唱而名扬四海。

八百余年前,也是在这座亭台上,一位白发老臣极目远眺,看长江滚滚东去,望中原烽烟难靖,不禁悲从中来,吟出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苍凉词句。

1188年,辛弃疾因主战被贬,闲居上饶带湖。直到1205年,韩侂胄筹备北伐,65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知镇江府。

(北固楼 图:杨宪华)

初到镇江,辛弃疾登北固山,临北固亭。面对“连山如画”的江左形胜,他却看到了“烽火连空明灭”的悲壮。这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古城,当时已成为南宋抗金的前沿阵地。作为江东战略要地,镇江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淮东前线的后勤基地。辛弃疾到任后,立即投入备战工作:招募新兵,整顿军备,派遣间谍深入金境搜集情报……他深知,这可能是他实现北伐夙愿的最后机会。

登临北固亭,辛弃疾思绪万千。他想起三国时期的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那时的镇江(京口),是英雄辈出之地;而如今的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一连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的典故。这不是简单的炫学,而是借古讽今,以历史镜像映照现实困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感叹的不仅是英雄难再,更是当下抗金精神的失落。当他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时,实则是告诫当权者:北伐需要充分准备,不可重蹈刘义隆草率出兵惨败的覆辙。

辛弃疾在镇江任上仅一年左右,却留下了两首传诵千古的词作。除了《永遇乐》,还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力的悲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梦想着能如孙权那样“坐断东南战未休”,依然期待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壮举。然而,现实是残酷的。1205年秋,辛弃疾再度被罢官,理由依旧是“鼓动北伐”。离开镇江前,他再度登临北固亭,望着长江奔流,眺中原落入敌手,不禁老泪纵横。

今日北固山,已成为镇江重要的文化旅游地标。镇江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如当地文史专家所言:“镇江从不是诗词的‘产地’,而是诗人们的‘知己’。它用江的宽、山的静、寺的幽,接住所有的欢喜与忧愁”。辛弃疾的镇江词作,已经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国难当头或民族危亡之际,人们总会想起“何处望神州”的叩问,总会传诵“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慨叹。

站在北固亭上,俯瞰长江滚滚东去,我们仿佛依然能听到辛弃疾那穿越时空的呐喊——那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回响,是一颗赤子之心永不熄灭的爱国火焰。

附诗词原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节选)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文字整理:笪伟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朱超   校对:刘天涯   审核:吴浩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