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记者 王圆梦 通讯员 陈雷 李飞)春日的镇江中金医疗消毒供应中心车间里,灭菌设备正有节奏地工作,史振辉盯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试着新升级的质量追溯系统。这位从基层信息管理员成长起来的生产部经理助理,此刻正用行动诠释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浪潮中的“蜕变密码”。
淬火:在攻坚“卡脖子”中锻打多面手
当进口多舱清洗设备中的工业控制机频繁出现故障时,史振辉还是个初出茅庐的信息管理员。作为公司首位“吃螃蟹”的信息管理员,他要解决的不仅是工业控制机与设备各模块间通讯和功能故障的排查,更是要打破“依赖进口维修”的思维定式。面对国外厂家“至少3周维修周期、20万元更换费用”的回复,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设备的技术资料,与设备维修人员一起,逐一排查各模块,最终锁定故障点。“当时就想着不能让生产‘卡脖子’,死磕也要把问题解决。”回忆起首次攻克“卡脖子”难题,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这场漂亮的设备保卫战,不仅为企业节约20万元成本,更拉开了他从“单一技能型”向“跨界复合型”人才转型的序幕。
企业搭建的“阶梯式成长通道”成为他蜕变的助推器。通过“关键岗位带教计划”,史振辉在设备维修组拜得“硬核师傅”,跟着老师傅钻地沟查管线、爬高架调参数,把理论知识锻打成实操本领;依托“科技创新培育计划”,他又将信息化专长反哺生产管理,主导的纯水处理设备废水回收改造项目,让30%的“废水”变身“循环水”,年节约维修费用18万元。这种“在干中学、在战中练”的培养模式,让12名像史振辉一样的“跨界尖兵”员工从基层崛起,成为支撑企业技术升级的“钢筋铁骨”。
打磨:于细微处磨出质量“金刚石”
与史振辉的技术突围遥相呼应,质管感控部的梅园正在演绎另一种成长传奇。从英语专业跨界到质量管控领域的十年,她把自己磨成了一把“精密量尺”——2019年,当发现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均未纳入质量体系管理范围内,存在漏洞时,她带着团队逐台设备“问诊”,为设备建立“病历档案”,编制并完善103项操作规范、318项记录表单,让质量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个螺丝的松紧;2021年对接国际客户时,梅园主动请缨参与项目对接。她充分发挥语言优势,精心编制中英文对照的服务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获得客户认可,也让挑剔的外国工程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的流程管控像手术刀一样精准。”
这种对质量的“偏执”,源自企业精心培育的“匠心打磨机制”。连续5年举办的“青年岗位技能挑战赛”,特意设置“器械灭菌方式错误”“标签与实物不符”等“找茬”环节,让员工在模拟差错中练就“火眼金睛”;梅园主导的“案例可视化教学”,将客户投诉案例转化为“问题图vs标准图”对比课件,让“细节决定安全”的理念刻进每个工序。当公司以这套精细化质量管控体系通过ISO9001、ISO13485权威认证,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构建起覆盖预处理、清洗、灭菌全流程的标准化质控闭环,每份合格检测报告的背后,不仅是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更是产业工人用十年光阴磨出的质量“金刚石”,彰显着精益求精的匠心与品质。
育苗:让创新种子在工位上破土
在镇江中金的“职工创新成果展”上,史振辉团队的“多种全自动清洗机配件国产化改造”“电动车棚自动充电改造”项目与梅园牵头的“追溯管理系统中RFID无线射频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的应用”“预处理对眼科显微类器械的清洗效果研究”项目格外引人注目。集团推行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权属公司申报项目,由梅园、史振辉合作开展的“追溯管理系统中RFID无线射频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的应用”项目成功获得申报立项资格。这些诞生于生产一线的“金点子”,正是企业构建“创新生态圈”结出的硕果。2024年9项在研课题中,6项源自基层提案,真正实现“创新始于工位,成果反哺生产”。
更动人的是人才与企业的“共生成长”:史振辉获得中国黄金集团“安全培训师”资格后,把课堂搬进车间,用自己改良设备的案例讲解“安全与效率的辩证法”;梅园攻读工程管理硕士期间,将所学的“流程再造”理论转化为“缺陷模拟排查”训练模型,让年轻员工在虚拟故障中积累实战经验。公司设立的“师带徒创新补贴”“小改小革积分制”,让每个创新火花都能得到滋养——23条合理化建议节约成本50万元,12项专利申请源自一线改良,这些数据背后,是“每个工人都是创新主体”的生动实践。
编辑:缪小兵 校对:赵静 审核:姜木金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