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董心悦
沿着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别桥镇的乡间小道缓缓向前,汽车不知不觉间驶入一片古老的村庄。当满目的田园风光与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相映生辉,来访者便知,塘马村到了。
塘马曾是苏南抗战的中心,是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的驻地,是英雄罗忠毅、廖海涛谋篇布局的重要据点,更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80多年前,一场新四军历史上非常惨烈的遭遇战、可歌可泣的保卫战——塘马战斗在此打响。罗、廖二人与270位将士为反抗日寇突袭,英勇牺牲。烈士的鲜血换来了旅部、党政机关1000余人的安全转移。这场悲壮的战斗为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夺取苏南抗战胜利埋下了重要伏笔。“塘马”二字,至今折射着英雄主义的不朽光芒。
天光微亮,激烈战斗已打响
“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硝烟,致敬永不褪色的英雄精神。”盛夏时节,塘马村处处笼罩着金色的日光,跟随讲解员行走在这片热土上,一场壮烈的突围战仿佛穿越时空,重现在了世人面前。
1941年,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旅部移居塘马,这座古村及周边地区已然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因妄图摧毁孤悬在苏南的十六旅,日军集中强大兵力,对苏山、两溧地区连线大举扫荡,准备寻找我方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决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新四军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十六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在11月底接连召开地方武装会议和财经工作会议,加强部队建设,随时应对敌情,约1500人在此开会整训。不料,这一情报竟被日寇侦知。
罗忠毅
这些重要会议还在进行时,战斗就打响了。
11月28日凌晨,日军趁着夜色,调集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坦克十余辆,分三路直扑塘马村。拂晓时分,十六旅旅部特务连哨兵首先发现敌情,战斗暴发。
面对数倍于我军力量的日寇军队,新四军战士们奋勇出击。6时许,塘马西北方向响起枪声,四十八团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四连英勇奋战,半小时内毙伤日寇数十人,敌人第一次进攻被击退。
随后,在营长黄兰弟的指挥下,四连、五连集中火力狠打,日军骑兵人仰马翻,乱了阵脚。西北之敌进攻受挫,西南一路敌人立即向六连阵地实施猛烈炮击,后又冲上山坡,实施强攻。在营政委廖堃金指挥下,六连打得机动灵活,连续击退敌军步兵、骑兵的冲击,使敌人从西南后周方向突破我方防线的意图无法得逞。
经过一小时激战,四十八团二营连续击退敌军的轮番进攻,毙伤日寇数十人,我方亦伤亡十余人,旋即撤至第二道防线,在拖板桥河东岸抗击敌人。
战事进行到了关键时刻。上午8时许,罗、廖两首长召集十余位领导干部,到刘家祠堂召开紧急会议。罗忠毅立即命令:四十八团二营、旅部特务连、四十八团特务连继续抗击尾随敌人;1000余名机关人员由旅政治部组织科长王直带领,向东转移;王胜带领最后一批人员撤向东面,廖堃金率二营抽调的60余人随后担任掩护,趁敌尚未合拢包围圈,立即向东突围。
廖海涛
生死存亡的关头,罗、廖二人却在谁殿后一事中争执起来,争相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谁也不愿离开战斗指挥岗位。最后,二人谁也没有走,都留了下来继续指挥部队,顽强抗敌。
血染王庄,掩护“火种”越沙场
为守护大部队安全突围,留守的部队与罗、廖二人作出了巨大牺牲。
9时许,塘马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两颗红、绿信号弹腾空而起。罗、廖立即传令部队集中收拢到塘马东南方向的王家庄,形成拳头,继续狠狠打击并拖住敌人,以掩护机关人员向东转移。
然而,当1000余人的大部队刚刚脱离敌人的机枪火力,敌军骑兵就切断了掩护部队的退路,向王家庄一线阵地发起猛攻。
陷入包围后,罗、廖两位首长果断指挥四十八团二营两个连和旅部特务连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眼见旅首长与指战员们并肩作战,将士们斗志昂扬,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冲锋。但是,秋后的田野上缺少隐蔽物,敌我双方非常靠近。枪林弹雨中,四连连长雷来速、五连连长陈必利先后牺牲,班排长也多数阵亡。
10时许,日军一挺三八式机枪瞄准了罗忠毅,两颗子弹瞬间击中了他的头部。他摇晃了一下,连人带枪倒在血泊中,这位从闽西走出的抗日名将永远倒在了江南大地上。
正与敌军血战的廖海涛得知罗忠毅牺牲,立即号召战士们奋勇作战,为罗旅长报仇。旅部特务连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眼看机枪手不幸中弹牺牲,廖海涛端起机枪向敌群横扫过去,打得日军纷纷后退。激烈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廖海涛的腹部,警卫员迅速把他扶到王家庄东边毛棚村一户农家边,让他躺在稻草堆边。可惜医务人员也已牺牲,无人对他实施抢救。临终时,廖海涛交代黄兰弟营长,部队由他统一指挥,拼死突出重围。鬼子来了,战士们把稻草掩盖在廖政委身上,继续战斗。
到中午时分,我军将士已与敌军激战6个多小时,反复冲杀,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下午,日军向东追击,新四军四十八团后撤人员誓死守卫河边,阻敌于与清水渎相距仅2公里的戴家桥以西。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下,16岁的班长罗章顺和14岁的小战士小吴光荣牺牲。战至黄昏,日军停止了进攻。
当晚11时,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1000余人在王胜、王直的率领下,从日军临时驻扎的村庄边安全突出包围圈,转移到敌人后侧。次日晚折向西行军,终于抵达溧水地区,脱离险境。
战斗发生后,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塘马战斗成为新四军在苏南与日作战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残酷的一次战斗。日军伤亡500余人,我军罗忠毅、廖海涛等干部、战士270余人壮烈殉国,只剩指导员雷应清等20余人幸存。
塘马战斗虽代价沉重,但极大地鼓舞了苏南军民的抗日士气。将士们用鲜血换来了1000余人的成功突围,不仅保全了苏南抗日的火种,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有生力量,更粉碎了敌人企图一举消灭苏南抗日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这对日后坚持和发展苏南抗日斗争,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意义重大。
硝烟如昨,塘马精神筑原乡
塘马战斗后,人民对英雄的缅怀之情从未减退。这片红色土地孕育出的崇高精神深深融入了塘马人的血脉,激励着他们建设家园,不断奋进。
“从这些图片和文字中可以看到,塘马战斗是非常激烈的。”“他们进行了很顽强的战斗,并且持续了很久的时间,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动。”7月中旬,塘马村村委会组织的公益暑托班上,几十位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走进塘马战斗展厅,共同聆听英雄们的战斗故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向老师分享着参观感受。
对于塘马村党总支书记黄春洪来说,这样的到访是常态。“现在,我们每年要接待游客53万人次,其中很多人是因为塘马的红色文化慕名而来。”黄春洪说。
多年来,依靠一代代塘马人的接续传承,塘马战斗的故事被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与复原,并通过各类纪念活动与教育实践,被更多年轻人熟知与铭记,让塘马精神久久回荡心间。
战斗发生后,1953年,溧阳建立了后周革命历史纪念塔;1973年,塘马烈士陵园落成,以纪念罗忠毅、廖海涛等烈士;1981年,西山烈士陵园建立,罗、廖两烈士墓迁至陵园;1984年,后周小学成立“罗忠毅中队”和“廖海涛中队”,以传承红色基因;如今,每到清明节与烈士纪念日,西山烈士陵园都有大量访客前来缅怀抗战英烈。
塘马村不仅修建了塘马战斗纪念广场,恢复了新四军十六旅司令部、政治部、苏皖区党委、苏皖特委、“火线剧社”等多个旧址,还设立了红色党群文化中心和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等。每年,数万名党员、群众来到塘马村开展支部活动,接受红色教育。
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村民们也积极发扬先辈的拼搏精神,修建塘马水库,为农业生产、防汛防旱筑牢根基。近年来,村镇还共同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塘马村成功入围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文艺塘马,睦邻原乡”的美丽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眼前,革命旧址内,访客们三五成群,在乡村的田园诗画间寻觅烽火印记;远处,村民们正躬身在百合田里采摘一筐筐新鲜果实,收获美好生活。昔日的革命老区,已成为知名的“红色打卡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塘马既是红色的茅山革命老区,也是绿色的乡村振兴热土!”黄春洪说,两年前,当塘马村获评中央组织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党总支就在如何更好地发展本地产业、带领村民致富等问题上动足了脑筋。目前,村委会正充分利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契机,进行红色旅游、精品有机稻米及百合种植、原乡景区旅游、塘马康养等产业项目的融合打造,切实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朝着乡村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塘马故事。
部分图片由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村民委员会、溧阳市西山烈士陵园提供
编辑:胡安琪 校对:夏凡 审核:姜木金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