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报评论丨德清的“无中生有”有何与众不同

编辑: 朱超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10-26 23:14

□​ 华翔

■摘要

未来产业的生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长周期的“点火实验”。

地理信息产业从零起步,过程中充满诸多变数,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缺失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无中生有”故事就可能夭折。可以说,德清地理信息产业是应运而生,更是靠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持。

10月22日,第二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在浙江德清拉开帷幕,一场围绕地理信息产业的“莫干山对话”展开。这不是德清第一次站上世界舞台。作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作为中国在地理信息领域对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德清已然多次吸引全球目光。

地理信息产业,听上去有点“冷门”。实际上,它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小到叫外卖、网约车辆,大到万物互联,都离不开地理信息。德清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一个公认的形容是“无中生有”——在零产业基础上,打造出一个“地理信息小镇”,形成了具有专业功能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2010年起,为改变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推进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结构调整,浙江各地都在“腾笼换鸟”,寻求转型。也就在2010年,国家开始布局地理信息产业“一主十副”园区,浙江获得一席,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也已然将杭州滨江、富阳等地作为考察点。本不在名单上的德清,捕捉到这个信息,意识到这一新兴产业的潜力,时任德清县主要领导十多次主动前往对接,终于抓住了机会。2011年5月,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德清县签约,联手打造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产业园,“地信小镇”的产业定位初步形成。

城市“无中生有”打造全新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中,并不少见。譬如不产皮革的海宁,创办了闻名全国的皮革城;不产羊毛的桐乡,编织出“衣被天下”的传奇;还有我们隔壁的常州,“无中生有”更是玩出了花儿。那德清地理信息产业的“无中生有”又有何与众不同?《浙江日报》10月文章《小城“牵手”联合国,德清为什么频频迎来“全球流量”?》中有言:“县域经济‘无中生有’打造全新产业,光有远见和决心还不够,关键还要保持定力和耐心。王更亮(莫干山高新区地理信息发展中心主任)认为,地理信息产业从零起步,过程中充满诸多变数,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缺失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无中生有’故事就可能夭折。可以说,德清地理信息产业是应运而生,更是靠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持。”

这个坚持是,10多年来,德清坚持“筑巢引凤、软硬兼修”。决策一旦做出,德清便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从规划土地、建设园区,到组建专业的招商和服务团队,再到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产业政策,一系列组合拳迅速打出。在省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德清县积极发挥小镇平台优势,梳理出五大类、15家国家地信骨干企业项目清单,制定产业招商图,选商引资,招才引智。创立于广州、曾两度获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榜首的南方测绘是第一批落子德清的地信企业之一。浙江南方测绘总经理陈述说,当时德清县相关领导带着产业蓝图到全国各地招商,正是被当地政府的眼界和诚意所打动,企业果断签约入驻。不仅是引进企业,德清还布局了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地磁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打造覆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资源拓展的完整生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德清地信产业已经形成了涵盖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地信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类型最丰富、产业链条最完整、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随着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德清又开始推动产业从传统测绘向“地信+”的融合业态转型,于2024年启动地理信息“造峰行动”,力争通过3年努力,推动“地理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这个坚持是,10多年来,德清坚持在开放中成长,借助一次次国际性会议,让德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攀升,也迎来了一波波“全球流量”。2012年,中国-联合国地理信息国际论坛会址永久落户德清,与此同时,首批地理信息产业企业入驻小镇。从0到1,产业集聚迈出第一步。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召开,13个外国部长团参会、218家国内外知名地理信息企业和院校参展。德清一下子站到了世界地理信息产业的聚光灯下。2022年,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德清,这是联合国秘书处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直属机构。德清由此成为全球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支点。近两年,又有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周持续在德清召开。与此相应,全球的先进理念、前沿技术、顶尖人才与龙头企业、广阔市场等如磁场般汇聚于德清。最新消息,德清的“世界地信之家”已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需求清单37项,精准匹配中国产业链资源,达成国际意向合作订单超亿元。

于是,想起了《人民日报》近期的“十四五”创新突破启示录系列评论。其第四篇《瞄准“最前沿”,弄潮儿向涛头立》讲了三组关键词——下好“先手棋”、甘坐“冷板凳”、打造“生态圈”。德清的实践,不正是这三组关键词的现实写照吗?

而另一个思考也随之产生。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越来越占据社会发展C位的今天,似乎各地都极重视“从0到1”,极重视产业培育中的突破性项目。毕竟,“从0到1”是质变,还能够塑造核心竞争优势,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这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从1到100”,虽然它是建立在别人也就是“从0到1”的成绩与基础之上,但“1”终究是弱小的,没有“1到100”的努力,纵使有再多的“从0到1”的成功,也必然是前功尽弃。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还少吗?

近日,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并举行相关内容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媒体称:“这场发布会勾勒出了上海发展未来产业的全景脉络:从战略方向到执行抓手,从空间布局到资本支撑,一幅多层次、全要素的未来产业培育蓝图正在铺展。”《21世纪经济报道》拆解这份上海未来产业作战图,讲了一句极点睛也极重要的话——未来产业的生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长周期的“点火实验”。

编辑:朱超   校对:夏凡   审核:姜木金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