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年轻人丨青春逐梦,在蓝天上“打印”未来——记航发优材(镇江)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房立家

编辑: 吴韵晗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7-16 23:46

编者按:为助力产业强市战略,展现我市青年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时代风采,团市委联合镇江日报开设“产业链上的年轻人”专栏,集中报道一批奋斗在我市“876”创新引领工程产业链上的青年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此为本专栏的第一篇。

今日镇江讯(记者 吴韵晗)走进航发优材(镇江)增材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金属增材制造设备正有序运转,激光束在金属粉末间穿梭,勾勒出一个个精密零件的雏形。在这里,“90后”的技术骨干房立家正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新产业与新人才的奋斗篇章,见证着国内金属增材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

蜕变:从 “行业萌新” 到技术骨干

2017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已然成为全球积极探讨的课题,彼时的中国,这项工作正处在萌芽、探索、起步的阶段。这一年,“90后”年轻人房立家正在青海大学-宁波材料所联合培养攻读材料学硕士学位,在导师的推荐和带领下,认准了金属增材制造这一专业领域,怀揣着对新技术的憧憬,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航发优材(镇江)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了全新行业中的一员。

“入职时,公司厂房刚装修完,设备陆续进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房立家回忆道。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航空发动机金属增材制造的企业,航发优材初期面临着技术基础薄弱、工艺不成熟等难题。当时,国内外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最大成型尺寸仅 400 毫米见方,进口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技术壁垒,激光增材工艺参数不开放。房立家与团队成员们白天泡在车间处理现场问题,晚上在办公室处理三维模型、设计支撑方案,“那时候经常加班到深夜,最后一班公交车的司机都认识我了。” 他笑着说。

凭借着这股拼劲,房立家很快崭露头角。2020 年,他升任激光选区熔化组副组长,开始主导复杂零件的工艺开发。在一次航天发动机燃料壳体的打印任务中,面对钛合金材料内应力大、零件结构复杂的难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调整支撑结构设计细节、优化激光扫描工艺参数,经过三个月的攻坚,成功实现航天发动机复杂构件一体化成型,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每次看到自己研制的零部件完美交付、装上发动机,成就感和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房立家说,这种荣誉感源于对 “航空报国” 使命的深刻认同。在他看来,金属增材制造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实现高端制造水平国产化的关键支撑。

执着:在“无人区”中披荆向前

金属增材制造被誉为 “工业制造的革命”,但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却是一片无人引领的“无人区”。随着设备打印成型尺寸从400毫米升级到1.5米,房立家团队面临的挑战也愈发艰巨。

“打印一米多的航空发动机结构件,传统工艺需要数十个零件焊接而成,而我们要做的是一体化成型。”房立家介绍,这种大型零部件不仅对设备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还需识别并处理全部工艺细节问题,最终打印数据量高达50GB,相当于一百多个复杂航天零部件模型的大小。在对耐高温金属材料的应用探索中,频繁出现的宏观裂纹让团队陷入困境。“我们从材料成分、零件结构、支撑设计到热处理工艺,甚至是制件的成形摆放角度,全方位进行试验验证,试验方案改了十几版。” 最终,他们通过创新辅助成型结构和介质保温技术,成功攻克裂纹难题。

与此同时,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民用领域的使用也不断扩展。手机折叠铰链、智能手表表壳等民用产品中,都会应用到激光选区熔化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以前觉得3D打印离生活很远,现在我们的技术正在改变日常用品的制造方式。” 房立家说,随着设备成本下降和工艺成熟,金属增材制造正从 “高精尖” 走向 “大众化”。

自信:年轻人要勇当创新主力军

2024年,房立家负责的“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新材料工艺开发”项目获得江苏省职工“五小”活动省级优秀项目,该项目已授权 4 项发明专利,让航空产业配套零部件产品质量提高了20%,而这个数字,正在改写高端制造的精度标准。

在航发优材技术部,“90后”是绝对的主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充满了创新活力。“我们经常为一个工艺方案反复争论,这种思想碰撞总能激发出新火花。” 房立家说,增材制造是交叉学科,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跨领域视野,目前,他们团队中有材料学、机械设计的专业人才,也有擅长模拟仿真的“技术宅”,多学科融合让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具优势。

谈及行业未来,房立家充满信心:“未来5-10年,金属增材制造有望迎来大规模应用。我们的厂房设备将从20多台增至百台,更多复杂结构的零件将实现批量生产。” 他期待,有一天能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大放异彩。

记者手记:

“新”与“心”碰撞出精彩的创新火花

□ 吴韵晗

采访房立家的过程,如同在聆听未来工业的交响。这个90后青年身上,既有新产业从业者的创新锐气,又有“航空报国”的赤子之心,更让我看到了新兴产业与青年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

金属增材制造,这个曾被视为“小众”的前沿技术,正在一群年轻人的手中焕发勃勃生机。他们面对的,是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工艺空白的“双重挑战”,但在房立家团队眼里,挑战亦是机遇。从进口设备的“跟跑者”到国产大尺寸设备的“领跑者”,他们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内涵。

在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像房立家这样的“产线新生代”正重新定义着传统制造。他们传承着“工匠精神”的信念,又展现着“数字新生代”的智慧。这群年轻人的“创新生态”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问题导向;没有墨守成规,只有敢想敢试。或许,这种充满“化学反应”的协作模式,正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密钥。

站在新产业的潮头,青年人才既是追梦者,也是筑梦人。他们用“新”的技术颠覆传统,用“心”的坚守诠释担当,在“新”与 “心”的碰撞中,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未来。

视频:吴韵晗

编辑:朱超   校对:唐文卿   审核:陈路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