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梦想的足迹丨扬中渡江文化园:再现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编辑: 缪小兵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4-08-19 21:02

​今日镇江讯(记者 张兆勇)夏日的午后,与圌山隔江相望的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南江边芦苇繁茂、菖蒲压弯、水草丰美,硝烟远去天如洗,江边的一块大石上,红色的字体赫然——“我送亲人过大江原址”。2014年为纪念渡江战役而建设的渡江文化园正坐落于此,园内“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再现峥嵘岁月,让市民在游园的同时,能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怀。

渡江文化园分三个部分:“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雕塑广场、主题展馆和扬中党史学习教育馆。主题展馆主要以“欢天喜地迎解放”“男女老少支前忙”“我送亲人过大江”“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篇章再现那段峥嵘岁月,以大型环幕、经典照片、实物资料等形式全面展现了扬中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当年渡江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图、一物、一景皆令人瞩目。当年,被陈毅元帅誉为长江跳板的扬中县四面环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主攻扬中的先头部队人民解放军58师177团、175团,从泰兴县永安洲上船,向扬中东新港附近沿线进发,战斗紧张激烈。在攻克天险的战斗中,扬中人民主动加入了支前大军。积极参与救治伤员、修补战船、制作干粮,开展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筹集粮食154万公斤、柴草101万担。

历史一瞬,因一张照片定格。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横渡长江。在炮声隆隆的扬中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奋臂摇橹,向江南驶去,她的船上坐着20多名解放军战士。这一幕,正好被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拍了下来。照片洗出来后,邹健东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名,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

那个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是谁?久久未有答案。1999年4月27日,为庆祝南京解放50周年,江苏卫视播出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纪录片总编导吴健宁特地将邹健东寻找“大辫子姑娘”的愿望放进了纪录片,这期节目正巧被颜红英的女儿董小妹看到,使寻人有了转机。

经多方核实,颜红英正是那位“大辫子姑娘”。当时年仅19岁的颜红英在被敌机轰炸负伤的情况下,摇着自家木船送解放军战士强渡长江。渡江战役胜利后,为表彰颜红英一家所作的贡献,部队向他们颁发了渡江胜利纪念证和二等功臣证书。

千里之外的邹健东老人闻得喜讯,盛情邀请颜红英到北京相聚。时隔半个世纪,邹健东终于实现了将照片交给“大辫子姑娘”的愿望。如今的展示柜里,一张发黄的报纸见证了从寻找到重逢的感人瞬间。此后,扬中有关部门也多次看望慰问颜红英老人,老人生活朴素,自己打水洗衣做饭。2022年12月28日,颜红英老人去世,享年92岁。

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村干部王以诚告诉记者,渡江文化园占地300亩,是集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作为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当地较为重要的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场馆,每年接待参观、访问客流量20万人次。

视频制作:唐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