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孟宪威 记者 笪伟)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记者近日在史志办采访时了解到,在镇江的抗日战场,有5位颇具代表性的著名英烈:巫恒通、王龙、李培根、朱廉贻、杨瑞年,尤为可敬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曾当过“教书先生”,当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不约而同,做出了共同的人生选择,那就是抛弃个人安逸的职业和生活,义无反顾,从三尺讲台走上抗战疆场,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书生血性,师范千古,可歌可泣。
巫恒通:
以德才兼优闻名苏南教育界
巫恒通1903年出生于今句容市白兔镇柘溪村,1919年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梅村小学)、句容县立初级中学、南通师范附属实验完全小学任教,担任句容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长以及无锡县城区教育委员、句容县督学、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师范区地方教育指导员等职。
与同时代众多爱国同仁一样,巫恒通原本也秉持教育救国理念,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工作认真细致,为人公道正派,以德才兼优闻名苏南教育界。但在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他的梦想却难以照进现实。
1936年,巫恒通调任泰兴县教育局局长,适逢西安事变发生,他关切时局,热心国事,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萌生了投笔从戎、为国请缨的志向。
1939年初,在陈毅的教育和启发下,巫恒通在句容组建地方武装,驰骋抗日疆场,并于同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三团团长、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团团长等职。
1941年9月6日,时任苏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句容县县长的巫恒通遭遇日伪军“扫荡”,不幸负伤被捕。14日晨,他在拒医绝食8天之后壮烈殉国,实现了自己为中华民族“准备流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2014年9月,巫恒通被列入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龙:
深受四邻尊敬的“龙先生”
王龙1909年出生于今扬中市三茅街道翁家塘。王家系六代书香门第,王龙从小才华出众,文笔甚佳。
19岁时,王龙在自家厢房办起了私塾学堂,成为深受四邻尊敬的“龙先生”。1934年,他出于义愤状告扬中贪官污吏欺压老百姓的罪行,而被反诬遭到通缉,被迫避难他乡。其间,他仍以教书为生,直至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才得以回到扬中。
1939年4月,王龙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扬中、山南(丹阳)、武进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领导军民开展对敌斗争的同时,他积极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受到群众拥戴。
1941年10月,王龙调任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敌工委员会书记,后又历任中共丹北中心县委、苏中第五地委敌工部部长,长期从事和领导隐蔽战线的斗争,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苏中第五地委、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决定成立镇江市,任命王龙为首任市长,积极准备解放和接管镇江。
9月7日,驻镇江的顽伪军一个排出城向新四军投诚。王龙闻讯亲自前去迎接,不料途中与追赶而来的大批顽伪军遭遇,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刺刀,王龙毫无惧色,怒斥敌人,高呼口号,在丹徒长江边的芦滩上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烈士殉难处的小桥被命名为王龙桥,附近建了王龙烈士纪念亭。烈士牺牲地被命名为王龙大队,现为丹徒社区王龙组。
李培根:
在扬中塾师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李培根1910年出生于今扬中市经济开发区李家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嗜读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故事,常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警句自励。
1931年,李培根在扬中设私塾以教学为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开始谋求抗日救国之道。
1933年夏,李培根参加了扬中县塾师训练班。一天,国民党扬中县党部书记长前来上课,李培根对他口中所谓的“民生主义”极为不屑,起立驳斥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穷得走投无路,县府苛政猛于虎……这难道就是民生主义吗?”书记长无言以对,窘迫不堪,灰溜溜地逃出了课堂。这件事在扬中塾师中颇有影响,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李先生不惧强暴,为百姓伸张正义,驳得有理!”
1938年9月,一心抗日救国的李培根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丹北参加了新四军挺进纵队。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4月,李培根出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他廉洁奉公,心系群众,大义灭亲,惩奸除恶,出色地领导了扬中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对敌斗争。扬中人民十分爱戴李培根,曾赠送他一面上刻“廉直可钦”四字的银盾,以示褒奖。
1941年1月25日,已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代行县长职权)的李培根在镇五区富贵墩子开展工作时,因汉奸告密被敌人包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2015年8月,李培根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朱廉贻:
为民请命的小学教师
朱廉贻1904年出生于今丹阳市经济开发区后观村。青少年时期即展现出待人谦和、关心贫弱的良好品质,深受父老乡亲的赞许。
1937年秋,朱廉贻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任教期间,他曾出于愤懑,为民请命,发动当地民众执旗到县政府请愿,敦促当权者体恤人民疾苦,施行仁政,降租减税,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一次,邻村一位乡民因水灾致农田绝收未能如期交纳税粮,遭到县法院追捕而被迫离家外出避难。朱廉贻得知此事后,致信县法院,辩称“刑法所向,亦在感化”,由于他的言辞循法论理,有节有据,终使该乡民被免予追究。
1938年4月,朱廉贻在丹阳西门外拉起抗日武装。不久,他率部加入管文蔚领导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并陪同管前往茅山谒见陈毅,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领导。同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朱廉贻军政双优,艰苦朴素,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赤脚司令”,陈毅嘉许他“不但是拿枪的赵子龙,而且是拿笔的赵子龙”。
1941年2月初,朱廉贻出任苏北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23日,他在反“扫荡”突围战斗中,因地形不熟,误入三面环河的陈家舍和尚圩子。为不落入敌手,他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终因力竭而牺牲。
抗战胜利后,烈士牺牲地改用烈士的名字命名,历经区划调整和变迁,现为东台市五烈镇廉贻社区。
2015年8月,朱廉贻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杨瑞年:
任教于她曾经就读的母校
杨瑞年1916年出生于镇江城区,其父是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受父亲影响,她从小便培养起强烈的爱国意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正在扬州中学初中部学习的杨瑞年带头参加学生纠察队,上街游行宣传,查日货、惩奸商。
1932年秋,杨瑞年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课余阅读了鲁迅著作等大量进步书刊,思想产生了飞跃。当学校无理解聘孙其敏(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孙起孟)等进步教师时,杨瑞年积极参加请愿活动,并作为学生代表第一个冲进省教育厅,向厅长周佛海当面质问。
从苏州女师毕业后,杨瑞年回到镇江,先后在母校达仁小学(今中华路小学)和高桥北小学任教。她与几个好友秘密组织读书会,学习、传播进步书刊和革命思想,引起镇江反动当局的注意而被捕,后经家人保释出狱。
1937年初冬,杨瑞年北上寻求报国之路,在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学兵队。1938年2月下旬,她奉调南下参加新四军,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杨瑞年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在上饶集中营里,杨瑞年和战友们与敌人展开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由于她表现突出,被敌特视作“顽固分子”。
1942年6月20日,敌人在赤石镇虎山庙集体屠杀了被囚禁的77名坚定的革命者,杨瑞年即在其中。
当年临汾学兵队的教官、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闻听杨瑞年牺牲的噩耗,含着眼泪说:“瑞年同志真是一位女中豪杰!”
在杨瑞年的影响和动员下,她的妹妹杨青年和弟弟杨华年也先后参加了革命,分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姐弟三人被称作“杨门三烈”,英名和事迹传颂至今。 (图片由市史志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