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报评论丨把握好因地制宜这个重要方法论

编辑: 夏凡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4-07-21 22:35

□辛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因地制宜”,正是担心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注重本地实际实情的“生搬硬套”,最后演变为“一窝蜂”“一阵风”。事实上,因地制宜是抓发展、抓改革、抓民生的重要方法论,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部署、干好下半年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把因地制宜贯穿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力求“时度效”的“最优解”。

因地制宜,就是要掌握“地情”,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把上级要求与地方实情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造性抓落实”,反对照搬照抄、不结合地方实情的所谓“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同志习惯于照本宣科,认为这样才是“不走样”。殊不知,不顾地方实情的“一贯到底”,是不折不扣的“假落实”,于地方发展无益,也是对上级要求的不负责任。提倡因地制宜,倡导“创造性抓落实”,就是吃透上级精神,弄明白到底上级精神的导向是什么,到底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在此基础上再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抓落实的“施工图”。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脱离地方实情做不好贯彻落实。当前,对于镇江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认清镇江发展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认清所在板块、条线的长板与短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防“四个冲动”,即防止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大干快上的政绩冲动;防止不顾财力、无视风险、盲目举债的投资冲动;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卷土重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防止只追新兴产业风口、不顾传统产业升级的不当倾向和冲动。项目招引上,既要“移栽大树”、又要“培植树苗”,做到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一起抓,积小胜为大胜;城市建设上,不搞“铺摊子”、注重“微更新”;民生改善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乡村振兴上,坚决不搞一种模式,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游则游。

因地制宜,就是要把握“时宜”,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踩准抓落实抓发展的最佳节奏。抓工作、抓落实,有的人事半功倍,有的人则事倍功半。出现这样的差距,有的是方法出了问题,有的则是时机没有把握好。有时候,快一步,就能踏上机遇快车,把机遇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慢半拍,就可能与机遇擦肩而过,即便付出很大努力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强调因地制宜,也有抢抓机遇窗口、把握发展节奏方面的意思。当前,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我们要加快学习领会、融会贯通,抢抓改革效应,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尽快在镇江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另一方面,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镇江实现新路超越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拼抢。

总之,能不能因地制宜抓落实、抓发展,特别考验各级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事业观,也是对能力水平的重大挑战。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也要有“一事当前舍我其谁”的勇气,还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担当,始终坚持以实干创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