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丨三联人文城市奖透露出的新动向

编辑: 胡安琪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11-02 22:10

□ 华翔

■ 摘要

城市的更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的焕新。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其空间所承载的“故事力”与“人文温度”的竞争。

11月1日,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办,现场公布了六大奖项,包括公共空间、社区营造、生态友好、建筑贡献、城市创新五个子奖项和一个组委会特别奖。

什么是三联人文城市奖?它是由《三联生活周刊》在2020年发起主办的一个建筑与城市领域的奖项,在中国城市化从空间到人文、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节点,着眼于城市更新的新方式,寻找有突出表现的项目。

什么是人文城市?它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前沿的城市发展概念,简单一点说,就是城市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人的体验、情感与归属感,从“功能城市”到“意义城市”的发展范式的转变。优秀的人文城市,包括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活化,既是“保留城市记忆”,城市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而且“不只是保护,更是活化”,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包括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既要可停留、可交往,还要促进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包括社会包容与公平正义,既有关注困难群体,更有多元文化共融,让城市更加丰富多彩;包括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从“为人设计”到“与人共同设计”,培育社区精神;还有美学与人文氛围,既有城市美学,也有文化滋养。

当下,城市发展正经历从效率优先到以人为本的转型。事实上,近年来,我们的城市所做的很多动作,都可以归纳到人文城市的概念中。譬如城市老街微巷更新中的京畿路,是通过梳理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与集体记忆,将建筑、遗产的保护升级为文化价值的再生产;而另一处的水陆寺巷,则是以“商圈+小巷”的无缝衔接、“串珠成链”的资源整合和社区友好型街区的营造使老巷重获新生;还有“诗意镇江·读城行动”,建立“读城”项目库、发布研学线路、打造“读城市集”品牌矩阵,让游客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具象化载体,感受镇江的城市温度。但显然,我们的动作,与先进城市相比,小了,慢了,散了。

埋头做事的同时,更要抬头看天。以“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为办刊宗旨的《三联生活周刊》颁出的人文城市奖,仔细阅读,我们当能窥视到城市发展模式的新动向。而向新而动,方是我们迎风追赶的方向。

事实上,从2021年第一届到2025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评选体系、奖项设置和价值导向等都有了变化,譬如三届主题从“重建联结”“流动的公共”到“故事剧场”,而所以这些变化恰体现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一些深刻而动人的转向。

发展理念上,从“空间建造”到“意义生产”。城市的焦点不再是物理容器的塑造,而是生活内容的培育。第三届奖项将“故事剧场”作为主题,意味着评价一座城市的好坏,不再是看它的天际线,而是看它能否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舞台、剧本和演员。譬如获建筑贡献奖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建筑、自然与人被重新编织,“使用者事实上是主角”。

空间价值上,从“地标崇拜”到“日常关怀”。奖项的视野从标志性建筑,大幅倾向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学校、社区、乡村甚至沙漠。还是以西乌素图村民中心为例,其价值不在于设计多惊人,而在于它为一个沉寂的村子带来了人气与新的可能。这种转变,体现出城市更新正从惊心动魄的大拆大建,转向润物无声的微更新和精细化治理。

实践路径上,从“专业主导”到“社会共治”。一个成功的城市项目,不再是建筑师个人才华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居民、设计师、志愿者等多方协作的“平衡”结果。例如获得城市创新奖的“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其复杂性不仅在于设计上百所学校,更在于创新了一套机制,有效地连接了政府、设计师与各个学校的具体需求。这标志着城市建设的核心能力,正从工程设计转向社会协调与机制创新。

这些转向,就像一扇清晰的窗口,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范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其核心是从对物质空间的迷恋,转向对生活在其间的人及其故事的珍视。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其空间所承载的“故事力”与“人文温度”的竞争。

所以,让我们再一次认真地阅读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有关文字:

以“故事剧场”为主题,希望在剧场这一隐喻中重新理解城市:在空间的集合之外,城市更是一场关于公共生活、情感共鸣与时代想象的持续上演。

今年的人文城市奖在评选体系上做出了新的拓展,首次以:在地、融合、创新、可持续四个维度勾勒出面向未来的城市价值坐标。“在地”强调城市应根植地域文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历史记忆;“融合”关注多群体的共生与边界的消解;“创新”鼓励以新方法应对复杂的时代议题;而“可持续”则指向人与环境的长期平衡与世代共享。

今年的颁奖典礼首次设置了“终审对话”环节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从空间营造到机制变化,城市的故事如何继续?”与此相应的正是“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终审团成员马岩松在讨论中如是说:这个项目最打动他的是协作机制本身——设计师、政府、学校、学者共同工作,在有限预算里完成公共教育空间的更新。“它没有单一的建筑英雄,而是一种城市的共同创造。这种力量,让我们看见理想可以被实施。”

还有颁奖词。譬如公共空间奖授予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宇宙瓷厂、陶机厂),其获奖理由如是:公共空间营造,能否为城市打开一扇眺望未来的预言窗口,并由此重塑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社会生态结构?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无疑提供了一个肯定性的解题样板。陶溪川最大限度地保留并重新演绎了陶瓷生产厂区朴素而严整的秩序之美,唤醒了陷入衰退困境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光荣;更充分调动空间系统所蕴藏的组织性内生能量,体系化再造了一个以陶瓷产业升级为核心、生机勃勃的多品类手工艺大生态,为景德镇打造“全球手工艺之都”点燃了轨道跃迁的助推火箭。

最后,让我们特别记住组委会特别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一句话——“人心向背,才是真正揭示城市空间兴衰的底层逻辑。”

编辑:胡安琪   校对:张兆勇   审核:姜木金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