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笪俊杰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清晨的西津渡,老街尚未完全苏醒,青石板路上铺着一层薄柔的阳光。早点铺里,锅盖面的香气混合着镇江香醋醇厚的酸味,悠悠飘散开来。65岁的上海退休教师李维明正坐在临街茶馆的二楼,面前一杯金山翠芽茶汤清亮,木桌上摊开的笔记本写满了字迹。“来这里旅居半年,每天都有新发现。”他微笑着说。
如今,像李维明这样选择镇江作为中长期旅居地的人正越来越多。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舒缓的生活节奏,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的旅居热点。
山水城林一体,自然馈赠的宜居之地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整座城市依山傍水,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等景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城中,共同勾勒出“城市山林”的独特格局。
“在镇江,半小时就能从城市繁华地带走进山林幽静之处。”本地户外向导王师傅说。他每周都会带领旅居者探索周边的徒步路线,“无论是焦山碑林的墨韵、南山绿道的绿意,还是金山湖湿地的灵动,都是旅居者最爱打卡的地方。”

镇江全市总面积38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22.8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宜居属性显著。市域内共有235座山体、63条河流,林木覆盖率达25.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48%。这里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建设试点城市,更荣获“国家生态市”称号。推窗见绿、出门遇景,已成为许多市民的日常。
文化底蕴深厚,慢生活的诗意栖居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自古便是人才荟萃之地。杨一清、刘勰、葛洪、马相伯、茅以升等先贤在此留下千古美名;《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传世巨著,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行走在镇江,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西津渡古街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建筑、昭关石塔上的古代石刻、英国领事馆旧址的西式建筑群……多元文化脉络在此交织融合。镇江还被誉为“大爱之城”,这里既有“白娘子水漫金山”“刘备招亲甘露寺”的爱情传说,也有“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焦山抗英保卫战”的爱国故事,更有“季子挂剑”“亚夫兴农”等源远流长的美德典故。

“旅居不只是换一个地方居住,更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来自北京的“数字游民”赵颖表示,“在镇江,我可以上午专注工作,下午就去博物馆看六朝文物,或到绍宗藏书楼静心阅读。这种文化融入日常的日子,特别难得。”
生活成本较低,也是镇江吸引旅居者的关键因素。在这里,一居室公寓月租金约为1500–2500元,相当于上海、南京等周边大城市的一半。物产丰富、物价亲民,一碗地道的锅盖面,十元左右就能让人心满意足。
交通便利通达,都市圈的宁静后院
镇江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乘高铁至南京仅需20分钟,到上海约一小时多一点,往杭州也仅需一个半小时左右。既能共享大都市圈的丰富资源,又能享受小城的宁静安逸,使这里成为许多人心中“理想的栖居地”。

“我周一到周四在镇江工作生活,周五坐高铁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特别方便。”一位在上海某咨询公司工作、选择在镇江远程办公的刘先生说。
当前,镇江正朝着“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稳步迈进,同步锚定“长三角产才城教融合发展福地”总目标,积极构建“1+2+3+N”人才政策体系。面向高层次人才的“金山英才”计划、针对青年人才的大学生“聚镇”计划等已陆续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全市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已达25.14亿元,年均增幅超20%。在2025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镇江位列第37位,五年跃升18个位次;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70.82万人,占常住人口21.9%,整座城市活力充沛。
美食与健康,品质生活的双重保障
说到镇江,绕不开其地道的美食。锅盖面筋道爽滑,“三鱼两点”(鲫鱼、刀鱼、鲥鱼、蟹黄汤包、肴肉)鲜美诱人,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当地饮食注重原汁原味,讲究食材新鲜,恰好与现代人追求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医疗卫生资源同样令人安心。镇江拥有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位居江苏省前列;周边还分布着多处温泉资源,吸引众多养生爱好者前来放松身心。
“原本只打算住一个月,结果一待就是半年。”李维明翻着写满足迹的笔记本感慨道,“这里具备大城市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压力。最重要的是,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傍晚时分,长江上的货船鸣着汽笛缓缓驶过,夕阳为千年古渡镀上了一层金边。茶馆里渐渐热闹起来,天南地北的口音交织回响,诉说着每个人与镇江的故事。在这座山水相融的城市里,旅居早已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一种真正值得选择的生活方式。
图为笪俊杰提供。
编辑:胡安琪 校对:唐文卿 审核:徐毅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