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韵晗
2025刚开年,大家的吸引力就被娱乐圈的几件大事掠去了。从李明德怒斥剧组,到王星被拐缅甸救回,再到热播了几个月的《再见爱人》终于收官。这几个娱乐圈的小演员甚至是纯素人,却成为了话题的中心,这其中总是有一些我们看不见却能微妙感受到的,可称之为“愤怒”的力量。
当维权之人自称是“打工人”,便会获取更多真正打工人的支持;当有人呈现性格缺陷,便有生活中受到缺陷影响的人奋起攻击;当现实的人遭遇伤害痛苦,便有众多推己及人的痛苦扛起大旗……“愤怒”会被调动、被利用,它或许能作为救助和声援的道具,真正地为需要之人打开一条通道,但也可能会变成助长霸凌和伤害的利刃,刺向声量更小、承受愤怒的一方,不论是否正确。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互联网的“愤怒”文化确实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它能揭露重大犯罪行为,打击恶劣行为,甚至能推动社会变革。例如,丰县拐卖妇女事件通过网络曝光并广泛传播,网络舆论不断影响着调查和处理,推动了被拐妇女权益的进一步保障;本次被诈骗至缅甸园区的王星也是同样,网络平台上大量支持和恐慌的声音汇聚成了无形的舆论压力,让他成功获救的同时,也为广大群众再次敲响了危险的警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平台放大了各种情绪化的反馈,却将有思考的、有分寸的声音掩盖。当这种愤怒、仇恨的情绪与群体极化结合在一起时,就会慢慢扭曲公众的正常对话,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扭曲真实世界。《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抓住别人注意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下仇恨、恐惧和贪婪的按钮。”有学者对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使用更多“道德-情感”语言(如邪恶、耻辱、毁灭等)的内容更容易传播。
当我们义愤填膺地指责剧组和“资本”苛待“打工人”李明德的时候,当我们拿着放大镜指责麦琳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属于压迫的时候,大家似乎总是连“让子弹飞”的时间都无法忍耐,便开始急迫地进行站队、攻击,为自己套上一层层的道德外衣,展开一轮轮看似正义的审判。但冷静下来回头想想,为什么互联网中的我们总是在愤怒?
事实上,互联网上的愤怒更多时候并非自然,而是被建构出来的。社交媒体的隐私性和多元化表达方式让愤怒类情绪变得更加“清晰可见”,而许多人确信表达愤怒能够帮助维护群体规范,确保越轨甚至违法的行为得到妥善处置。但即便被大量的愤怒情绪裹挟,理性声音越来越沉默,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尽可能地保持理性,多做冷思考和长期判断。
愤怒本身或许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愤怒而非被愤怒利用,让它成为追诉真正正义的理性工具,而不是仅仅止步于宣泄。
图:谢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