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丁汉平 蒋须俊 全媒体记者 周迎)豆制品作坊式生产环境差、污水直排难处理,曾是制约豆制品产业升级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在丹阳高新区留雁村工业园内,一条投资近700万元的全自动豆制品生产线已经建成,这家由“00后”大学生返乡创办的青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专注于豆制品全自动、产业化经营的故事,为丹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添新动能。

潘璠是丹阳市云阳街道人,大学时期曾留学加拿大,主修儿童与青少年教育研究。回国后,她在北京新东方文旅担任产品经理,专业从事中小学生冬夏令营的研学研发工作。“每次回乡看到长辈们守着小作坊辛苦生产,豆制品产业却始终难上规模,我就想着要做点什么。”今年6月底,怀着对农业的向往和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她辞职回乡创业,在父亲的支持下,创办了青禾绿色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并将目光锁定豆制品全自动生产。
走进青禾公司的豆制品生产车间,空气里弥漫着淡淡豆香,不见传统作坊的混浊与杂乱。整个清水豆芽和豆腐全自动生产线已经安装调试到位,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条清水豆芽生产线有24个智能豆仓,主要生产黄豆芽、绿豆芽,每天能保证4至5个仓有序运转,日产黄豆芽4000多公斤。”潘璠介绍,工厂化、全自动生产的清水豆芽,不催熟、不添加任何东西,平均孵化时间为5至7天,该生产线预计11月底正式投产。而全自动豆腐生产线分设孵化间、泡豆区、豆干区、原料库等,10个豆仓日泡黄豆超2500公斤,能产出老豆腐、水豆腐、豆干、百页、酱干等系列豆制品近1万公斤。

从一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工作者转型为农业豆制品加工的“新农人”,潘璠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历练。仅半年时间,她就啃下了相关生产工艺、设备操作等技术“硬骨头”。清水豆芽的水与豆如何配比,豆腐生产从前期黄豆泡发到后期磨浆、煮浆、点浆、压制、封盒,整个豆制品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工厂化、流水线作业,她都非常熟悉。“与传统工艺不同,这里的生产全程机械换人:煮熟的豆浆经不锈钢管道精准流入成型槽,机械压力层层压制出鲜嫩豆腐;更关键的是,头道浆全部用于磨豆腐,二道、三道浆经处理循环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与废弃物零排放。而且,过去作坊式生产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温度、浓度、时间全由系统控制,品质更稳定。”
“传统豆制品产业的升级,关键在于标准化与规模化。”丹阳市农产品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农人”的实践,推动了丹阳豆制品生产从传统手工、半机械化迈入自动化阶段。这一转型升级,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通过统一标准提升了豆制品的产能和品质,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对于未来,潘璠已有清晰规划,将建立智能化配送中心,依托可靠的品质和规模产能,计划面向企事业单位配送。同时,利用公司拥有的“豆总裁”品牌,对接大型连锁超市开展配供服务,打响青禾绿色食品品牌。“锚定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公司已与部分院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规划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今后,青禾公司一方面将新增全自动生产线,不断扩大产能,使豆制品经营向周边城市扩展,进一步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周边农户扩种大豆,通过保护价收购原料,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丹阳豆制品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潘璠说。
编辑:缪小兵 校对:肖方元 审核:徐毅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