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美娜
【本期地名】中营街
【地名释义】
中营街北起笪家山,南抵正东路。其前身分段称为丁家巷、中营、马祠巷,1995年统一命名为中营街。宋代时,镇江设有前军寨、后军寨、右军寨、中军寨、左军寨、水军寨、游奕军寨共七座军寨,分布于全城。该街因位于前军寨区域内,故得名“中营街”。
【密码解析】
如今漫步于中营街,居民楼错落有致,菜市场人声熙攘,市井烟火气浓郁,生动诠释着这条古老街巷深厚的生活底蕴。
作为镇江知名古街,中营街位于城东,呈南北走向,南接丁家巷,北连马祠巷。根据1983年镇江市地名办公室编印的《镇江市地名录》记载,宋代镇江共设七处军寨,分别为前军寨、右军寨、中军寨、左军寨、后军寨、水军寨与游奕军寨。因此街地处前军寨范围内,故名“中营街”。
古代的军寨究竟是何模样?唐代名将李靖所著《李卫公兵法》中,详细记载了唐代军队安营扎寨的流程。
军队尚在行进时,斥候就须将前方可能的扎营地点详细禀报统帅。唐军营寨四周会筑起临时木墙。其制法为:砍伐长短两排树干,将底部烧焦后埋入土中近半。长树干排于外侧,短树干排于内侧,中间架设木板分为上下两层。外露的长干形成护墙,上层木板供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则可存放武器和供士兵休整。
唐军以五十名士兵加一名队长、一名队副为一小队,扎营时也按此编制。营帐两两相对,周围和营区之间须挖排水沟,严禁士兵跨区走动,甚至同一营区内也不得在帐间随意穿梭。古代军队通常十人共用一灶。
每个营区均设公共厕所。值得一提的是兵法中对军营卫生极为重视,反复强调厕所应远离水源与粮仓,与营房间距需适中,既要防止疫情,也须确保士兵如厕后能及时返防。
军营还高度重视防疫,人畜垃圾须及时清理掩埋或焚烧,重症患者与传染病人须隔离处理,人畜饮用水源也必须分开。
此外,即便在军营中,唐代骑兵也并非随时可骑战马。中国传统骑兵大多数时间并不在马背上。《李卫公兵法》要求在骑兵营区一角设置木马、土马,供士兵反复练习上下马动作。各营区还需预留充足空间,供日常操练和军事调度使用。
【今日回响】
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今的中营街人气虽略有减退,但仍有许多居民于此生活,延续着老街深厚的人间烟火与岁月温情。
图:朱美娜
编辑:胡安琪 校对:唐文卿 审核:徐毅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