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这个“五一”假期,一个行业遭遇了近十年来的至暗时刻,这就是电影。“五一”档首日票房仅1.5亿元,创近十年新低;总票房仅7.47亿元,观影人次仅1890万,两项数据较去年同期腰斩,跳崖式下跌;日均票房为1.5亿元,创下近九年来第二低。
行业发展总有起起落落,谷峰谷底亦是发展常态。本没有什么,直面且认真反思“错”在哪儿,然后重整旗鼓、重新出发就是了。只是,连续看到几篇相关评论,不由得笑了,因为,失败者悲情叙事、自我开脱的万能咒语再一次出现——“错不在我,都怪别人。”这一次,电影的锅,被甩给了短视频。譬如公众号“冰川思享号”文章《“五一”档票房腰斩,中国电影又到了至暗时刻?》有言:“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的到来,并不只是抢走观众这么简单,而是改变了娱乐的心理和消费结构:为什么要在屏幕前坐两个小时,20秒刷个短视频,哈哈一乐,不行吗?”再有经济日报反思电影营销,却还是甩锅短视频,其文题目就是《短视频热度直接影响票房走势,媒体:过度营销无异于本末倒置》。还有业内重磅人物、导演黄建新,《财新》4月份的文章《电影行业反思市场低迷:观众没时间、烂片多》写道:他认为电影的挑战来自外部,大城市居民没有足够的观影时间,从出行到观影一般耗时四个小时,涵盖多种消费和时间选择上的决策,电影足够出圈、口碑好才会去看,“这就是短视频应运而生的社会因素,因为人们对情感表达的诉求一直存在,(因为没有时间)就去看短的(内容),很多电影院在关门,电影真的还需要两个多小时吗?”
当真是“挑战来自外部”吗?当时是“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吗?“五一”档有一部电影,其实颇能说明问题。这就是已经上映了超3个月的《哪吒2》。这部“旧片”依然卖座,它在“五一”档收入6413万元,成绩超越一众新片,威力非同凡响。它也恰恰说明了,不是人们不看电影了,而是实在没有好电影可看啊。“五一”档的那些新片,不是已经有报道了吗——“每部片子都被吐槽难看”。对于观众来说,电影提供的满足程度弱化或者跟不上时代了,其自然就会被大众抛弃。当业者或是把电影异化为小众圈层自嗨的艺术,或是只想着复制大卖作品的成功套路来圈钱,却在内容质量打磨与服务品质升级上敷衍了事,你凭什么让观众买单,你又有什么资格说“挑战来自外部”。事实上,在《哪吒2》最火的时候,导演饺子却于2月19日宣布“闭关”,选择回归创作本身。这无疑就是一记火辣辣的耳光。
事实上,当某些人反复说着“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的托词的时候,却对“时代”与“你”都没有清晰的认知。
声称被时代抛弃的行业,往往从未真正倾听时代的脉搏。就说电影与短视频,短视频平台日均2亿次电影相关搜索量,本可成为精准洞察观众偏好的数据金矿,却被刻意曲解为“注意力掠夺”。这恰说明,不是时代关闭了对话窗口,而是某些业者主动戴上了隔音耳塞。其他行业亦如是,譬如商场百货业,当一众线下商家将直播间视为洪水猛兽时,另一个商业现实是,银泰百货通过全域数字化改造实现了32%的客流回升。还有传媒业,《纽约时报》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只剩60万纸媒订户的《纽约时报》,在第一季度新增了25万付费数字订阅用户,使其数字+纸质付费用户总人数达到了1166万人,其数字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2%,广告总收入上升了4.2%。
还有“你”。当业者哭诉“观众抛弃影院”时,或许更该追问:我们是否先背弃了电影的本质?编剧全勇先去年12月26日曾发微博。文中如是写道:“文学都还活着呢,电影凭什么就死了呢?”“电影必须提高审美,展示复杂和高端之美。必须向上走,必须高起来,而不是低下去。人家得的是糖尿病,您得的是营养不良。虽然都是病,但是病因不同。千万别假装得的也是富贵病。”“只要人类的情感没有消失,文学和电影都会存在。短视频取代不了电影。还是把精神头用在如何把电影拍好上面吧。这个行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机灵鬼太多了,这个才是最大的灾难。”而无论是还在放映的《哪吒2》,还是此前的《流浪地球2》《周处除三害》《年会不能停!》等,无不说明,观众从未放弃对优质电影的渴望,他们唾弃的只是披着精美外衣的电影残次品。
真正杀死电影的,从来不是新兴媒介的崛起。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甩锅的修辞术,而是一场刮骨疗毒的价值重建。或许,这并不只是说电影。
编辑:夏凡 校对:朱超 审核:姜木金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