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笪俊杰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夏夜的镇江古运河,恰似一幅缓缓舒展的瑰丽长卷。晚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轻拂面庞,丝丝凉意沁人心脾,将暑气悄然驱散。
暮色四合之际,两岸霓虹如星辰般次第点亮,光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粼粼碎金与斑斓霓虹交织,似万千流萤坠入河心,随水波摇曳生姿,勾勒出如梦似幻的迷人景致,令人仿若置身仙境。
往昔:千年漕运启华章
两晋时期,衣冠南渡的浪潮推动南方社会迎来蓬勃发展,封建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运河作为贯通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南朝齐时,为疏浚丹徒水道,将主要入江口延伸至大京口。南北朝统一后,漕运需求与日俱增,隋大业六年(610 年),朝廷对长江以南运河古道进行大规模疏凿拓宽,奠定了江南运河的基本格局。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想东游五十韵》中,以诗笔赞颂江南运河的壮美风光。
两宋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盛极一时,镇江作为漕运枢纽,商业税收跃居全国前列,承担着转运全国七成漕粮的重任,一跃成为繁华的商业巨擘。宋元粮仓遗址的考古发现,更是以实物印证了镇江无可替代的漕运枢纽地位。与此同时,漕运的繁荣也成为水利技术革新的催化剂,镇江段江南运河迎来整修建设的高峰期。
曾经:水利智慧耀古今
两宋时期,镇江段江南运河构建起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五大入江口,并设立转般仓与大军仓。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北宋年间于大京口建成的四级复式船闸,其精妙设计与现代船闸原理如出一辙,领先世界近千年。南宋嘉定年间,甘露港复式船闸落成,与大京口的水澳相连,形成功能完备的澳闸系统,集蓄引水、航运、码头、泊船、储运等功能于一体,彰显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智慧。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让镇江不仅成为江南漕粮的集散中心,更跃升为大江南北农副土特产品与手工业品的商贸枢纽。长江与运河交织的水运网络,成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核心命脉。清代诗人查慎行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的诗句,生动勾勒出镇江漕运的繁忙盛景,以及手工业与商品加工业的空前繁荣。然而,明末清初,大京口因河道淤塞而逐渐走向衰落。为破解困局,清康熙元年于小京口修建船闸,并将其确立为新的主入江口。如今穿城而过的十几公里古运河,正是昔日小京口至谏壁口的运河故道。
如今:古韵今辉共交融
随着谏壁船闸的建成,镇江城区的古运河虽卸下航运重任,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这条穿越千年时光的运河,宛如镇江城市血脉中奔涌的文化之流,汇聚无数人文瑰宝,诉说着流传千古的运河传奇,传递着绵延不绝的文化自信。
岁月沉淀的古迹遗存,静默伫立在运河之畔,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韵味;沿岸林立的现代楼宇,灯火璀璨,尽显都市繁华气象。古老与现代在这条千年水道上交相辉映,碰撞出独特的魅力火花,构成一幅独一无二的视觉画卷。
“水韵镇江”的悠悠古韵与璀璨今辉在此完美交融,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醇。漫步河畔,仿佛穿梭于时光长廊,沉醉在这古今交织的绮丽画卷中,流连忘返。
图为笪俊杰摄。
编辑:缪小兵 校对:黄昕彤 审核:陈路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