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日报记者 蒋润涛 通讯员 易荣波
1941年5月14日,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编辑部办公室正在举行《解放日报》创刊会议。作为第一任总编辑,杨松报告了办报计划。
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图为代表合影,后排左起第二为孝感大悟籍杨松同志。 (资料照片)
这位戴着眼镜的总编辑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归来。据当年在延安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杨松岁数不大,但博学多才,懂英语、俄语,能讲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中国历史。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大家都很羡慕他。
《解放日报》创刊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随着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共中央亟须主办一张大型日报,以加强对各地的宣传和工作指导。
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延安出版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为抗日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杨松这方面工作经验丰富。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出生于孝感大悟四姑墩,1927年2月受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4年归国,在东北从事革命领导工作,成立了中共吉东特委,任特委书记,兼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治委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1938年2月,杨松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后兼任秘书长和宣传科科长,并在中央马列学院任教。同年9-11月,他作为东北地方领导干部和抗日联军代表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担任会议秘书,参与文件的起草,是我党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创办《解放日报》,杨松调任总编辑。办报初期,由于人手少条件简陋,杨松既是总编又是编辑也是校对员,每天报纸在出版之前,他都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通读一遍。报纸发行一个多月,他接连写出了29篇社论。这些社论比较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行径,有力地激发了全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信心和决心。
1942年11月23日,杨松因病在延安逝世,年仅35岁。毛泽东在送给他的挽联上写道:“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编辑:缪小兵 校对:刘天涯 审核:陈路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