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记者 韦奕)近日,“海音砂华——周海英紫砂艺术作品展”在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吕凤子美术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与镇江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联合主办,展期至12月8日,共展出青年紫砂艺术家周海英创作的紫砂精品50余件(套),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她从传统根基出发、向当代艺术语境拓展的创作历程。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组织部统战部部长柏林表示,紫砂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工匠精神与审美基因,周海英的创作实践为新时代传统工艺“守正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镇江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常务副会长冷耀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治分别从专业角度对展览的艺术价值予以肯定。
仪式期间,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向周海英及其搭档吴俊颁发“特聘美育导师”聘书,镇江市无锡商会代表主办方赠送“海音砂华”主题纪念印。开幕式后,参会嘉宾与师生代表参观展览,就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开现场交流。
周海英致辞 摄影:费菲
材质与技艺:紫砂艺术的文化基因承载
紫砂艺术的文化价值,植根于独特的材质属性与精湛技艺。周海英介绍,紫砂器是融合造型艺术、书法篆刻与文学意境的综合文化载体,其获第十八届“兰德杯”全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的《坤极天下》便是典型代表。该作品以圆润壶身隐喻大地包容之态,壶嘴与壶把曲线蕴含太极意象,壶盖纹路复刻传统天文图式,实现工艺与文化的有机统一。
宜兴紫砂泥因富含铁、硅等矿物质被称为“五色土”,高温烧制后形成的双重气孔结构,使其兼具透气保温特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陶瓷的核心优势。原矿泥料需经选料、暴晒、研磨、陈腐等十余道工序,周期数月至数年,对品质的把控是作品质量的基础。展陈作品《水月云天》的光泽与颗粒感,直观展现了优质泥料的魅力。
全手工制作是紫砂艺术的核心,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准则。周海英的取泥“搭子”、修坯“竹刀”等十余种工具均亲手定制,体现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以筋纹器制作为例,需精准勾勒等分筋脉,从盖至底严丝合缝,对精度要求极高。其获汉博杯银奖的《如意筋纹》以二十四道流畅筋纹为特征,盖壶闭合浑然一体,转动时反馈规整声响,尽显精湛技艺。
“形神兼备”是紫砂艺术的最高追求,周海英作品对此有充分体现。《烟雨江南》以曲线勾勒水乡意境,《锦绣中华提梁壶》以提梁象征长城、祥云雕刻寓意国泰民安(获“艺博杯”金奖),《荷花莲子》写实再现荷塘景致且兼具实用观赏价值,已被宁夏、南通博物馆收藏。
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凤子美术馆馆长、镇江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秘书长徐凯表示,这次展览是周海英创作理念、成果的阶段性汇报;它不仅是紫砂器物的静态展示,更是文明基因的动态传承。展览以紫砂为载体,具象化呈现了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工匠精神” 等核心内涵,让文化可感可触。
周海英作品 摄影:费菲
传承与创新:匠人精神的当代实践路径
周海英的艺术生涯兼具家族传承特质,1981年生于宜兴紫砂世家,祖母陈盘珍为当地紫砂名家。童年时她常观摩祖母制壶,十二岁便凭记忆完成首件壶具,展现艺术天赋,家族熏陶为其创作奠定基础。
创作生涯中,周海英斩获多项专业荣誉:2021至2023年连续三年获全手工制壶比赛一等奖,先后获评“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多件作品获“艺博杯”“兰德杯”等国家级奖项,十余件作品被中国紫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在专业成就之外,她更注重传承责任的履行,定期走进校园与社区开展紫砂文化公益讲座,推动传统工艺的普及传播。
周海英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实现工艺当代转化。其获“招商银行杯”创新大赛金奖的《水月云天》,以简洁线条与人体工学弧度设计,打破紫砂“古朴有余、时尚不足”的刻板认知。针对年轻群体,她开发“轻量型”作品,通过缩小壶型、简化装饰适配当代需求,获市场认可。正如徐凯所说,周海英既深耕传统工艺精髓,又大胆吸纳现代设计理念,其作品实现了历史精神与当代审美的巧妙融合。
美育融合:传统工艺的校园传承实践
将紫砂艺术展引入校园,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特色,也是镇江高专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工作的具体实践。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凤子美术馆馆长徐凯表示,学校以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美育思想为核心,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此次展览通过作品展示与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传统工艺的直接渠道,对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聘请周海英、吴俊为“特聘美育导师”是校园传承的关键举措。徐凯介绍,学校计划开设紫砂艺术选修课,涵盖泥料辨识、工艺技法等模块,采用“理论+实践”模式教学。同时将共建“紫砂艺术实践基地”,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实现传统工艺与人才培养的衔接。
同期研讨座谈会上,“紫砂艺术进校园”成核心议题。镇江日报社副总编习斌表示,校园是传承关键阵地,能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双赢;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表示将扩大活动传播范围;市科普美协副主席朱文杰建议探索“美育+科普”模式,提升传承的综合教育价值。
作为特聘美育导师,周海英规划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泥料-技法”的循序渐进教学框架。她强调:“传统工艺生命力在传承,传承关键在青年接受度”,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为紫砂艺术储备青年力量。
据悉,本次展览将于12月中旬移师西津渡朱方印社展馆续展。从行业视角看,展览不仅是周海英创作的阶段性总结,更展现了紫砂工艺当代传承的多元路径——技艺坚守保根脉、创新设计适配需求、教育融合育力量。柏林表示,文化传承核心是“让传统活在当下、走向未来”,本次展览构建的联动模式,为传统工艺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编辑:缪小兵 校对:肖方元 审核:徐毅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