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诗词里的镇江故事”作品展示(168)

编辑: 丁星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10-01 15:21

寻访苏轼《书普慈长老壁》中普慈寺

作者:李德柱

苏轼15次到镇江,在镇江留下诗、词、文牍222篇,其中有篇《书普慈长老壁》,意译如下:普慈寺后有一片翠绿的竹林,我曾在醉酒时欣赏过那些如碧玉般的竹椽。如今再次游历此地已觉迟暮,但高僧的微笑依旧如故。长久参悟禅理后更知其深意,却苦于黄鹂扰人午睡。唯有寺中两株红叶在晚风中摇曳,依旧向人展示着美丽。

‌普慈寺在何处?清《嘉庆镇江志》有载:“苏轼诗曰:‘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

杨棨《京口山水志·卷七》载:“普慈寺,原名‘招庆报慈寺’,在山麓,五代吴义顺三年(923年)建,宋易名‘普慈寺’”。

普慈寺有翠绿的竹林,有高僧,有黄鹂鸟,一般寺院难以满足此诗意境,但《嘉庆镇江志》以前的《镇江府志》《丹徒县志》均没有“普慈寺”记载,但元《至顺镇江志》提供了线索:“金、焦、甘露、鹤林、寿邱,皆古刹也。”“高僧寂士爱其幽邃,桌锡建宇。”

东坡居士有个至交,是古刹金山、焦山方丈佛印大和尚(了元长老)。论佛经时,东坡居士输了,便将身上的玉带相赠,成了金山镇寺之宝;东坡欲购金山辖地西津渡作为居地,但没能如愿。东坡在金焦写过《游金山寺》《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等诗。经查史料,金焦二山没有普慈寺。

在北固山,苏轼写过《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等词,但是北固山有甘露寺的记载,无普慈寺线索。

笔者又寻访寿邱寺遗址,寿邱寺又名慈和寺、普照寺,有普、慈二字,而且寺后有苏轼老友刁景纯的住地藏春坞及万松岗,岗上有翠绿的竹林和黄鹂。东坡途经镇江,均要看望刁景纯,并与之游景和诗。刁景纯病故,东坡凭吊,书《哭刁景纯》诗:“读书想前辈,每恨不生早……”。经查证,苏轼没有写镇江寿邱寺的诗文,苏东坡时代,寿邱寺称之慈和寺,南宋才改名普照寺。

笔者只能寄希望于鹤林寺了,苏轼不仅留下《题鹤林神女》《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等诗,而且在鹤林寺种下一片翠绿的竹林,被称之“苏公竹院”。据考证,鹤林寺早有翠绿的竹林,因为苏轼平生喜咏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喜画竹,书画双博士米芾对其《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推崇备至。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事,便有了成语“胸有成竹”。东坡终生为官但三次被贬,让他完成人生的蜕变,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信,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最后是“披衣坐山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苏轼在竹林中培植的竹子,则成了鹤林八景之一。

但鹤林寺高僧对社会影响不小,仅唐玄宗天宝年间就出了两位,一是方丈马和尚马怀素,常应邀到扬州讲学,造就了镇江特有风俗:“二月八,吃了馄饨(饺子)病不发。”二是法海,《宋高僧传》说他是鹤林寺僧,金陵人氏,俗名张文允。《白蛇传》中雷峰塔原形出自张文允的著作《僧龙斗法》。

鹤林寺有黄鹂,苏轼原诗称之黄公,作者自注黄公即黄鹂。

最后是图书馆藏书给出了答案,出自五代十国及宋代的佛教经典《五灯会元卷十二·鹤林山》有普慈院崇珍禅师条目:“普慈崇珍禅师,金山昙颖法嗣。僧问:‘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出门便见鹤山。’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入门便见珍禅师。’”

宋代,有的寺和院可通用。元镇江志称“因胜寺……宋元祐中,尚书左丞苏颂请为功德院,遂名因胜报亲院”,与苏颂同时代人的苏轼,称鹤林寺普慈院为普慈寺就顺理成章了。

普慈寺终于找到,地址在鹤林寺。

附录

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诗:

普慈寺后千竿竹,醉裏曾看碧玉椽。

倦客再遊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聒画眠。

惟有两株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研。

注:黄公,指黄鹂鸟,苏东坡自注鸟名。

文字整理:丁星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缪小兵   校对:夏凡  审核:姜木金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