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高新 万嘉 司马珂)7月5日,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的吴景崧事迹陈列室里,创建人之一凌兵兵指着电脑上泛黄的《申报·每周增刊》,向记者讲述88年前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申报·每周增刊 凌兵兵 摄
1937年7月18日,这份增刊刊登了时任《申报月刊》编辑吴景崧以笔名“杜若”发表的评论《国人对卢沟桥事件应有之认识》。这篇评论以犀利笔触刺破当时弥漫的妥协迷雾:“中国无论怎样退让,也没有可了结的时候。”
这句断言振聋发聩。在民族危亡之际,他还道出当时的唯一出路:“我们只有集合整个的力量,才能御侮救亡。”
在此之前,“七七事变”爆发的次日,即7月8日,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份通电疾呼“全民族实行抗战”“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中国指明了方向。十天后,吴景崧的文章在《申报·每周增刊》上发表,迅速在知识分子和文化界引发广泛共鸣,其核心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通电形成呼应。
吴景崧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将民族危机的本质剖析得淋漓尽致:他提出的“严整全国上下一致的步调”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全面抗战路线”的精神内核;其呼吁的“集合起来共赴国难”,则实践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国人民总动员”这一重要观点。
作为1906年生于镇江丹徒的新闻工作者,吴景崧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在“七七事变”后关键期的呐喊,更贯穿其整个新闻生涯。
作为译者之一,他参与了1938年上海复社版《西行漫记》的集体翻译工作,首次向世界展现红色中国的真实图景;在“孤岛”时期的上海,他主编的《上海周报》以“洋旗报”身份成为红色宣传的灯塔,由英商注册发行却实际受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文委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世界知识》杂志编辑工作,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当卢沟桥的弹痕化作民族记忆,这些穿透纸背的文字依然在诉说: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于其战略眼光始终聚焦时代前沿;而吴景崧这样的知识分子,则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转化为民间共识。这或许正是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当先进理念成为时代最强音,当先进人士与之形成合力,历史的选择便如同江河入海,势不可挡。
编辑:胡安琪 校对:夏凡 审核:姜木金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