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和峰
镜史钩沉,镜技革新,镜鉴未来。日前,市委书记马明龙的署名文章《丹阳有“镜”界》,让丹阳眼镜再度火爆出圈,成为大家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齐梁故里的产业名片,跌宕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丹阳的人文禀赋和城市精神,在这篇文章中呼之欲出、发人深省。以“镜”为镜,就产业论产业,透过文章我们尤要读懂丹阳“镜”界背后的产业进阶。
产业的诞生、成长、扩张、进化,从来就有规律可循。任何产业的发展,本质上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载则覆。纵观丹阳眼镜50多年拼搏创业、铢积寸累的发展史,爬坡过坎是一贯身姿,不断进阶是本质历程。读懂丹阳“镜”界背后的产业进阶,就是要更好把握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为产业强市提供更多镜鉴、开创更大疆界。
要不嫌拾级而上前的起点之低。从最初手磨老花镜、近视镜做起,到如今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丹阳眼镜“起点”低至村办企业起家,“成就”却高到创下众多“全球最大”“世界第一”。读懂丹阳“镜”界,就是要懂得最有生命力的产业,都是从市场沃野中破土而出。要不嫌其“土”,传统产业焕新,照样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不嫌其“小”,细分市场做成单打冠军,小巨人也有大能量。产业进阶必须踏实,低阶方能迈上高阶,丹阳眼镜的“至诚至精”,演绎的也是对实体经济的专注坚守,诠释了产业发展的“长期主义”。
要不惧爬坡进阶中的跨越之难。拼搏奋进50余载,丹阳眼镜不断爬坡过坎,不断闯关突围。国外镜架涌入国内时,丹阳眼镜难以抗衡,大批企业倒闭;树脂镜片兴起之初,原料技术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丹阳眼镜备受掣肘,经营举步维艰。跨越这些坡坡坎坎,丹阳眼镜凭借的只有攻坚克难的劲头。读懂丹阳“镜”界,就是要认清产业发展之路必然布满“拦路虎”和“绊脚石”。无论技术封锁“卡脖子”,还是关税壁垒贸易战,只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勇气,就没有迈不过的坎、闯不过的关。而爬坡过坎之日,就是产业进阶之时。
要不离登梯攀高时的创新之要。一路走来建成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丹阳眼镜的做强做大,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引擎”。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丹阳眼镜把延续近200年的25度分阶验光配镜标准,改进为5度阶差的精准验配;把多点离焦、变色渐进等功能落实到更多镜片,保护大众视力健康;把传统的眼镜产品,向AI穿戴设备、AR/VR等无限开拓延伸。读懂丹阳“镜”界,就是要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迭代跃迁,皆是技术创新融合产业创新的结果。产业进阶创新为要,对创新之要的不偏不离,能清晰刻画出产业向新攀高的发展路径。
“至诚至精、创新图强”,丹阳眼镜折射的产业“境”界和城市精神,理应映照全市更多产业的发展。让我们从丹阳眼镜的明亮“视界”中,汲取无限光芒、凝聚智慧力量,把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加快变成可观可感的现实。
编辑:朱超 校对:赵静 审核:曾海蓉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