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新闻 | ​别把医生送上道德的祭坛

编辑: 赵静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4-07-25 21:40

□ 华翔

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温州医科大附属医院的李晟医生,在放弃午休时间、坚守岗位为患者候诊时,突然遭遇一名男子持刀伤害,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噩耗传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悲伤传遍全国。瞬间,“李医生,下辈子别再饿着肚子加班了”刷屏全网。

恰恰是这句话“下辈子别再饿着肚子加班了”,让人看了,五味杂陈。李晟医生,无疑是个好医生,特别是一位能够与患者共情的医生。几乎是所有的相关报道中,都强调了一个场景:李晟医生对每个病人超级负责又有耐心,有病人没有挂上他的号,但到了复诊时间,来到诊室找他,他依然欣然给病号加号。因为他每次出诊都有不少病号加号,所以加班对他来说就成了家常便饭。

李医生的“好”,当然包括他的加班加号。但这个加班加号,却不应当在述说李医生的“好”中无限放大。由此,想起了无数篇关于好医生的新闻报道中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用语,诸如“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以及“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健康守护神”,还有“突发阑尾炎强忍剧痛4小时,医生坚持为患者做完手术”“80后医生连轴转72小时,累晕在icu”“连续36个小时没闭眼,手术台下倒头睡”“门诊四五个小时一口水都喝不上,卫生间都没时间去”,等等。

诚然,这些报道皆是事实,体现出我们对医生的敬重,也让我们了解到医生们日复一日的辛苦。但与此同时,却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全社会对医生的期待无限拔高,甚至推上神坛。于是,另一面, “你必须治好我的病” “治不好病,就是庸医”的极端认知也在蔓延。但偏偏,医学的真相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偏偏,医生群体中亦有没有医德的存在,让普通百姓对医生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凡有一点超乎心理预期的建议,都会下意识地对医生行为予以阴暗猜测。通往过度期待的路上,必然堆积大量的失望和崩溃。然后,神坛就变成了祭坛。

譬如钟南山。一度,钟南山门诊挂号费1200元的消息在网络掀起了轩然大波,沸沸腾腾多日,时至今日也依然被许多人时不时提起诟病。以钟南山国家级医学专家的身份和数十年的医疗经验、专业能力,他的门诊当然值这个价。但问题是,我们多年来的新闻报道,已然在普通百姓中构建了一个“看病便宜就是医德高尚”的评价体系。譬如多家主流媒体曾热情报道浙江建德乡村医生吴光潮,“36年不涨价、看病只要1元钱”。此外,还有广东的“八毛钱”医生,还有河南的“0.19元处方”以及陕西的“1毛钱处方”…… “医者仁心,贫贱不移”是医德,但这样的报道一篇篇累积,却让社会对“医者仁心,贫贱不移”的理解逐渐偏差,越来越认为“越少钱甚至不要钱为患者看病的医生,才是德技双馨的好医生”。在这样的社会普遍认知下,你钟南山国士无双,挂号费却高达1200元,舆论哗然自然不足为奇。但医界的声音是,“医疗不是越便宜就越好,而是越科学越规范越好。”媒体满满的正能量,对医生却是一碗毒鸡汤。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眼科主任医师陶勇也曾遭遇暴力伤医事件。他侥幸脱离生命危险,但右手已再不能拿起手术刀了。李晟医生出事后,陶勇通过微博悼念,“每一个愿意选择医学作为职业的人,都是有情怀的,这份善良的初衷和坚定的选择,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

是的,因为情怀。这份情怀,是”济世救人”,在每一位医生心中,是自勉;也在每一位普遍人心中,是敬重。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句,恰说出了医生在古人心中的职业位次。但也或是因为这份情怀,在今日各类关于医生特别是好医生的报道、表彰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突出各种非一般的事例,给医生披上仁心的外衣,再冠以医德之帽,结果却是让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成为无所不能、从不犯错,从无私心、甘于奉献,甚至可以无限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标准的白衣天使。譬如吴光潮医生的“36年不涨价、看病只要1元钱”;再有李晟医生的“饿着肚子加班”。

李晟医生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这一社会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如何拨开乌云,重拾医患之间的信任,是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或许,我们可以先把医生当成一个正常人,必须尊重他们的付出与劳动,但无需用道德美化,更不要用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