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突然之间,西北的甘肃天水借助一碗麻辣烫出了圈。无论是偶然出圈还是人为制造,流量来了,谁都不愿意错过“泼天的富贵”。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甚至专门召开“天水麻辣烫”服务保障工作推进会议。一时之间,这座西北小城,客运公司推出麻辣烫公交专线;机关大院敞开大门,供外地游客免费停车;政府连夜刷墙、翻新围栏,提升市容,甚至已无法考证修了多少年的马路“羲皇大道”也开始动工;还有免费赠送景区门票、市民自发免费接送、举办麻辣烫“吃货节”……面对这波流量,天水正在“抄作业”,力图抓住难得的“被看见”的机会,努力实现“一碗麻辣烫推动天水大发展”。
图源:新华社
尽管,你努力的样子,就是最美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还没等全网意识到这座城市的爆火,天水的热,已经开始降温。虽然有不少不远千里的人,但天水的主要异地客群仍以兰州、西安、定西、平凉、宝鸡等周边城市为主。仅仅一周时间,“甘肃天水麻辣烫”这一话题的网络数据就出现了过山车般的下滑,并在低位趋于平缓,犹如“昙花一现”。甚至抵达天水的游客中,也给出了不少差评,包括住宿难订、排队久等体验,以及出租车、酒店加价现象。以至于,已然有新媒体刊文,直言《真不是淄博尔滨命好,先天不足的天水接不住这泼天富贵》。
先天不足,包括天水的交通能力、接待能力等。但事实上,这波“泼天富贵”本也有些虚。因为,这一轮网红城市的套路,已然成为显学,既为无数城市所熟悉,更为无数网民、旅客所熟悉。用短视频为工具,以一个简单的消费场景,或者一两个热门话题,引来铺天盖地的热炒。随着网红经济的第一波曝光效应出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类似保姆式服务、讨好型市格之类的套路,试图将流量拓展到方方面面。现在的所谓“出圈”,已然有着越来越多人工生产、批量定制、集中制造的痕迹。自然,网红城市活跃周期越来越短,长尾效应越来越弱,拉动效应越来越有限。
但天水这一波出圈舆情中,另一个点更值得我们关注。两篇文章的题目就指出了问题,亦给出了答案。一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的公众号,题为《这才是天水的顶流,麻辣烫只能排第二》;另一篇为公众号“城市进化论”的文章,题为《天水你糊涂啊,明明有更强“流量密码”》。这个真正的“天水顶流”、更强的“流量密码”,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中国最早的皇家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如是写:“淋漓地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质……记录了一千多年不间断的佛像建造史,从早期的中亚风格到南北朝的秀骨清像,从隋唐的丰腴拙重到宋代的秀丽妩媚,都并排陈列在山崖之上,由此赋予其无法替代的丰富与多元。”
不仅如此,天水的文旅资源底蕴,如公众号“智谷趋势”文章所言,是“绝对是有历史厚度,可以深挖的”。除了麦积山石窟,天水还有能够了解伏羲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伏羲庙;历代诗人墨客的览胜之地、建寺千年的南郭寺;元至清时期的古建筑玉泉观……
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写了一篇文章《卖麻辣烫的天水火出圈,卖簪花的泉州哭了》。借天水,说泉州,文章如是写:“挖掘和充分整合好当地文化,或许是泉州文旅最关键的一步,然后用制造业优势将文化转化为可盈利的长期资产。”“每座城市都要依靠自身的内涵和调性发展文旅。在某种意义上,泉州没法且没必要成为下一个淄博和尔滨——趁着节假日的热度,集中式、打卡式、造节式的旅游并不合适所有城市,泉州需要摒弃这种流量思维,泉州的商业和民众也要逐渐摆脱‘搞快钱’的心态。”
可以说,今日,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渴望成为“网红”。因为“网红城市”所带来的直接收益是显著的。一个是助力当地企业发展,带动旅游业的飞速腾飞,而另一个潜在的好处是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以重塑城市的品牌形象,借此输出城市文化、发力城市竞争。公众号“苏商会”文章《“网红城市”破圈而出,江苏十三太保真的没机会了吗》却这样写:“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形象建构必须依赖于真实,而真实的第一要义不是镜头里的光怪陆离,而是需要城市拿出实实在在的硬实力。”“未来的‘网红城市’不应只是为了取悦消费者而存在,而是立足自身,依靠内在的力量源泉。”
面对越来越聪明且“挑剔”的网民、旅客,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城市竞争,何为本?何为末?当深思,当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