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记者 胡建伟)前不久,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给“江河交汇”的镇江增添了无上的荣光。
镇江作为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黄金十字口”,河流蜿蜒众多,治水历史绵延悠久,拥有丰富的水利遗产。散布在镇江大地上的水利遗产可以说融合了千年治水智慧与文化积淀,无不闪烁着江南水利的文明之光。
记者从市水利部门获悉,2017年省水利厅和省文物局组织,共对镇江全区域内500处水文化遗产点进行了走访调查,实际登录水文化遗产点315处。2021年省水利厅组织开展省级水利遗产认定工作,经市水利局和省水文局申报,最终7处水利工程成功入选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分别是京口闸遗址、玉山大码头遗址(西津渡)、镇江潮位站、赤山闸、练湖闸、新四军水坝、珥陵灌区。
京口闸遗址:江南运河的第一古闸
京口闸位于润州区中华路古通江运河遗址上,2012年经考古发现,包括已发现的半边和现埋藏于中华路下的部分。已发现的一半遗址由明清京口闸东闸体、明清时期石岸、明清道路、清代碑亭基及龟趺座、清代码头等遗迹组成。2019年,京口闸遗址被列入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京口闸始筑于唐代,及至清代,是漕运咽喉和经长江南上北下的交通枢纽。曾经的京口港内建有五闸,宋人对其布局有着具象的表述:“京口闸距江里许;又南为腰闸;又东为下、中、上三闸:下闸在转般仓东,中闸在大军北仓后,上闸在程公桥团楼北。”南宋时期,史弥坚记述:“沿渠而闸者五,海潮登应,则视时节次第启闭,以出纳浮江之舟”。明初对京口闸又进行了修葺。
2012年考古中发现的两宋至明清时期京口闸遗迹,闸南北总长约54米,底宽约9.6米,闸墙高6.25米。闸的结构由闸身、闸口、迎水雁翅、分水、裹头几部分组成。
玉山大码头遗址:南北要津
玉山大码头遗址位于润州区新河路两侧,2010年经考古发现。由于遗址面积巨大,今天人们所见的遗址,已经是被镇江新河路一分为二。遗址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新河路北、和平路东的大码头遗迹;另一部分为位于新河路南、云台路西的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
大码头为清代缓坡石砌长堤式码头,保存较好。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由唐至清,时代清晰,其走势大致西向偏北。
西津渡是镇江段沿江最重要的一个渡口。后清康熙年间,在江边修建救生码头,此处遂习称大码头。
史载:“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接”。《读史方舆纪要》云:“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渡口,古谓之西渚,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码头。”至清朝末期由于江岸淤积,大码头废弃湮没。
玉山大码头遗址的发现见证了西津渡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17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江苏最美水地标。
镇江潮位站:中国水文的百年见证
镇江潮水位站,又名北固山潮位站,位于镇江市北固山观音洞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镇江海关测候所设立,用于观测长江潮水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建造岛式自记水位台,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式建筑。此潮水位站为江苏省最早的观测站,有百年历史,在省内保存完整的独此一处,是见证长江水位历史演变的唯一水利建筑物。
2004年由镇江市人民政府设立为镇江市水利文物,立碑保护,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镇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镇江市水文管理办法》对镇江潮位站保护范围进行了规范管理。2021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2023年7月,被水利部认定为“第一批百年水文站”。
镇江潮位站设立至今,收集的潮位资料为长江河势稳定提供了详实的水情数据,为镇江地区乃至长江沿线防汛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赤山闸:秦淮之源赤山湖的节制工程
赤山闸位于句容市赤山湖管委会毛家村北约50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造,闸长16米,宽4米,高11米,有3个闸口,为赤山湖与秦淮河交汇处的控制性水利工程。
赤山湖,在句容西南30余里,跨句容、江宁界,源出赤山,唐天宝中改赤山为绛岩山,湖亦改名绛岩湖。赤山湖历史悠久,吴赤乌二年(239年),筑赤山塘,引水为湖,至今已历1786年,其间赤山湖屡经荒废、兴修。三国吴赤乌三年,赤山湖即建有闸坝,以利蓄洪。唐代后续建斗门3所,以节旱涝。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拨营派勇建陈家边闸。
1936年江苏省江南水利工程处在花兰墩建造节制闸一座,同时废陈家边闸,兴建陈家边滚水坝一座,1937年春完工,从而使河湖水位得到调控。
今年的9月10日,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练湖闸:运河水柜的控制性工程
练湖闸位于丹阳市练湖东南角,云阳镇城河北路东侧,于1936年8月竣工。练湖闸用于连接当时的练湖与京杭大运河。
练湖始凿于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西晋广陵相陈敏令弟陈谐遏马陵溪水以灌云阳,号曲阿后湖,湖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练湖水利地位显赫,《水经注》《江南通志》《河渠志》等古籍都有详细记载,被誉为江南第一水利。江南运河丹阳段丹徒段地形高仰,练湖成为这段运河的重要供水水源,有“湖水降一寸,河水涨一尺”的运河水柜的济运作用。
练湖闸,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五孔泄水闸,又名五孔闸。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由江南水利工程处设计,陈宏记营造厂承包兴建,次年竣工投入使用。闸分5孔,闸门由木制成,钢筋混凝土底板,闸上游设块石护坦,下游设陡坡、驳岸与运河河底相接。启闭方式为手摇式螺杆启闭。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维修,1954年冬再修。后由于练湖大部垦为农田,水面绝大部分消失,闸东侧河道也废弃,练湖闸弃用。
新四军水坝:红色水工的传承
新四军水坝位于句容市茅山风景区管委会磨盘山区陈庄村西北约600米。1938年6、7月,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曾在磨盘山设立疗养所、修械所等单位。
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利用战斗间歇在现在的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现在还在使用的陈庄坝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群众称其为“新四军坝”“抗日坝”。
2020年,进行新四军坝景观提升工程,将新四军水坝遗址打造成展示茅山红色文化,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旅游景点。
珥陵灌区:新中国第一个电力灌区
珥陵灌区建成于1953年5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也是第一个采用渠道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标志着大面积电力灌溉的开始和1700余年水车戽水历史的终结。
珥陵电力灌溉站分为8个水泵机站,分别座落于现今丹阳市云阳镇、珥陵镇境内的丹金溧漕河东西两岸。河东岸为一、二、三、四站,河西岸五、六、七、八站,由苏联技术人员设计,我国各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施工。渠道共分为干渠八条,分渠62条,支渠460条,大小渠道总长400余公里。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11.49万亩。
珥陵灌区1955年被中央水利部定为全国六个水稻灌区计划用水试点之一;1955年8月,中央水利部在丹阳召开了全国性的参观座谈会,将珥陵灌区计划用水的经验和成果向全国示范推广,并编印了《珥陵灌区第三干渠计划用水参观座谈会汇报》向全国发行。
珥陵灌区的建成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来灌区参观或考察的有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团。
珥陵电力灌溉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型水利设施,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如今,珥陵灌区8座电灌站已逐步退出了农灌一线,其中位于珥城村的八号站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电力灌区纪念馆,成为新时代的红色主题教育基地。
治水兴水、山河换颜,江河安澜、国泰民安。镇江水利遗产充分展示了在沟通长江与运河、保障漕运、调控水资源、防御水患等方面的核心地位和卓越智慧,是“江河交汇”之城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注:图片资料由市水利局提供。
编辑:胡安琪 校对:肖方元 审核:陈路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