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
“现在给我们拿了一份地,我们就有点乐趣,自己种的菜吃得放心。”居民韦建荣在句容市开发区(黄梅街道)赤岗社区“水畔菜园”里说的一句朴实话语,却道出了社区治理的大智慧。句容市开发区面对“上楼”农民和普通居民种菜的普遍需求,赤岗社区没有一禁了之,而是通过建设267块规范菜地、收取象征性费用、制定管理公约的方式,将潜在的环境问题转化为和谐的社区景观。
传统治理方式习惯于使用“堵”的方法,但往往效果有限。单纯依靠禁令和强制清理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很容易反弹,甚至引发居民与管理者的对立。赤岗社区的实践表明,治理不在于禁止什么,而在于如何有效引导。承认并疏解居民的真实需求,是治理成功的第一步。
“疏”提供了解决方案,而“约”则确保了方案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赤岗社区为小菜园项目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公约,包括定期清理杂草、垃圾,禁止堆放农具杂物等规定,并明确了违规处理办法:首次书面警告,二次收回菜地,造成严重污染的依法追责。这种清晰的规则让居民有了明确的行为预期,也将外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遵守。
公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这就需要配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赤岗社区通过象征性的收费方式(安置小区30元/年,商业小区50元/年)既增强了居民的重视程度,又为日常管理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种创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使治理效果有望得到长期保持。
赤岗社区的“小菜园”项目成功把握住了基层治理的“脉”:尊重民意、引导参与、规则明确、执行有力。它启示我们,有效的治理并非高高在上的硬性约束,而是一种建立在对话、协商与共识基础上的柔性艺术。当我们以疏导代替阻塞,以公约代替禁令,社区治理就能从“堵心”变为“舒心”,从“管理”变为“自治”。这种治理智慧不仅为其他社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美好家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延伸阅读:“水畔菜园”:句容市开发区“小菜园”里的民生“大文章”
编辑:干光磊 校对:缪小兵 审核:陈路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