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奕
当西贝后厨的冷柜里,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兰花与菜单上“现做”的承诺形成刺眼反差时,罗永浩的一条吐槽微博犹如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引爆了关于预制菜的全民讨论。这场持续百小时的舆论风暴,表面是商业纠纷,实则暴露了食品工业化进程中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发展之间的深刻矛盾。从拿破仑时代的军用罐头到当代餐桌的预制菜肴,食品保存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信任与监管的重新定义,而今天的预制菜争议,不过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最新注脚。
(图片由AI生成)
预制菜并非现代产物,其历史可追溯至人类对食物保存的永恒追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民要术》就记载了用瓷瓶密封保存食物的方法,这是中国古代食品存储方式的智慧结晶。而现代罐头技术的诞生,则与战争需求直接相关。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12000法郎征集军队食品保存方法,厨师阿佩尔历经十年试验,于1805年成功发明玻璃瓶装食品保存技术,被后世称为“罐头之父”。这项发明让拿破仑军队在行军中也能获得稳定补给,直接改变了战争的后勤格局。1812年,阿佩尔在巴黎建立世界首个罐头厂,开启了食品工业化的先河。有趣的是,当时这项技术还引发了“生命学派”的强烈质疑,直到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原理,才从科学上证明了罐头保存的可靠性。
罐头技术的进步始终与人类探索未知紧密相连。1969年,美军开发的软罐头食品伴随阿波罗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征服宇宙的后勤保障。而在中国,1906年上海泰丰公司设立第一个罐头厂后,这项技术逐渐从军用转向民用,如今全国罐头产量已达1950年的200倍。从战场到太空,从玻璃瓶到软包装,预制食品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用技术对抗食物腐败的斗争史,每一次进步都极大拓展了食物的时空边界。
当代预制菜争议的核心症结,在于标准定义与公众认知的严重割裂。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明确排除了中央厨房产品和净菜类食品,且禁止添加防腐剂。这一标准成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称“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的法律依据。但在消费者认知中,所有经过工业化预处理的食品都应纳入预制范畴,这种认知断层直接导致了信任危机。
标准模糊带来的操作空间让公示制度形同虚设。江苏省消保委2023年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映饭店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但现实中,商家往往利用定义漏洞规避告知义务。西贝事件中,冷冻肉夹馍原料与现烤宣传的矛盾,儿童餐里两年保质期的西兰花,都凸显了标准滞后于消费期待的现状。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有望结束当前“各说各话”的混乱局面。
理性看待预制菜需要破除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预制菜本身是中性的技术产物,其价值在于满足现代生活的便捷需求。疫情期间,预制菜曾为居家隔离提供重要保障;太空探索中,特制预制食品更是宇航员的生命补给。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行业乱象:部分企业使用劣质食材、冷链保障不足,以及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崩塌。事实上,经过科学工艺处理的预制菜,在营养保留和安全控制上未必逊于现做菜品。食品工程专家指出,预制菜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原料品质和加工工艺,而非“预制”这一形式本身。
行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的平衡,需要建立透明化的沟通机制。老乡鸡餐厅将菜品明确标注为“现做”“半预制”或“复热预制”的做法,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理想的公示制度应包含三个层次:原料来源披露让消费者知情,加工方式标注保障选择权,营养成分透明满足健康需求。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可执行的细则。
从阿佩尔的玻璃罐头到今天的预制菜肴,食品工业化的本质是用技术提升效率,但效率不能以牺牲知情权为代价。西贝事件中,客流断崖式下滑和日营业额损失数百万的教训表明,消费者的信任一旦破碎,重建之路漫长而艰难。当预制菜成为餐桌常态,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抵制或盲目接受,而是构建“技术进步+权益保障”的平衡机制。
这场争议或许会成为行业转折点:企业意识到透明化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监管部门加快标准完善,消费者建立理性认知。正如罐头技术最终通过科学证明获得认可,预制菜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标准、企业与消费者的三方合力。在食品安全与饮食便捷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预制菜真正成为现代生活的助力而非隐患,这正是罗永浩与西贝之争留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编辑:毛蕴劼 校对:郭淑娴 审核:邱丽娟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