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润古城 文艺播种惠民生——京江花月Ye,让文化服务基层“风景正好”

编辑: 谭艺婷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11-26 22:06

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京轩 王俊东 记者 谭艺婷)原创歌曲、诗歌朗诵、京戏新唱、二胡演绎……近日,京口区2025年“新思想文艺课堂”在《京江晚报》万期读者嘉年华上精彩“开讲”。这场集“文艺+理论+文明实践”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将该区因地制宜开展的“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暨文化服务基层系列活动推向深入,也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直抵群众心田。

京口作为主城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艺氛围浓郁,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今年以来,该区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三级联动、部门协作、资源直达、群众参与、成果共享”思路,紧扣“茉莉花开·文艺播种”,创设“京江花月Ye”文化服务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城区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新路径。

聚焦青年 潮流引领

“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吸引年轻人?”面对这个现实问题,京口区跳出传统的固有模式,树立“专业指导+群众参与+青春表达”的理念,深入摸排基层文艺团队发展现状,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节目创排、展演交流,持续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同时,紧扣青年社交、体验、潮流需求,推出江畔音乐会、音乐露营会、咖啡手作体验等时尚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服务向互动化、场景化转型。

江苏大学“流印光年”音乐会、苏宁lets音乐节、“镇好青年”文化季等品牌活动,将高校艺术资源与城市文旅建设深度对接,让青年群体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推出的“青春剧场”系列演出,精选《我爱你中国》《天地龙鳞》等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风韵味的曲目,搭配赏月、品月饼等传统互动环节,构建起极具仪式感的城市文化新 IP。滨江音乐露营会则以开放式舞台,让市民游客在江风月色中零距离感受音乐魅力,为夜间经济注入青春动能。数据显示,系列青年主题活动参与群体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70%。

三维联动 激发活力

今年以来,京口结合区情实际,以“点、线、面”联动的融入举措,实现“城景一体、主客共享”。

“点”上深度点亮核心商圈,将苏宁广场、红豆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变为文化消费主战场。通过植入非遗市集、国风展演、体育挑战赛等活动,使商业空间从单一购物场所升级为复合型体验场域。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苏宁广场推出的汉服主题活动与“苏超”第二主场直播联动,吸引客流同比增长30%,餐饮、零售消费额显著提升。

“线”上精彩贯通滨江廊道,以长江路、滨江风光带为轴线,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风光带”。在春江潮音乐喷泉广场,万里长江与Live演出相映成趣;滨江风光带天幕下,歌手与游客零距离互动,让滨水空间成为“城市滨水音乐客厅”。

“面”上有机融合街巷改造,将文化服务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水陆寺巷通过开展非遗市集、历史寻迹等活动,联动街区内精品咖啡店、创意甜品店,打造兼具文化韵味与消费活力的特色街区。“青春寻迹”城市漫步集章活动,引导青年在探索中感受街巷历史文脉,使老街区成为新的城市打卡地。焦山、北固山景区推出“国潮闯关”“刘备招亲”实景演出等沉浸式体验,让自然风光承载人文记忆,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央视晚间新闻对此关注报道。

多元赋能 融合发展

以“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暨文化服务基层系列活动为载体,以“京江花月Ye”品牌赋能为牵引,京口区打通“文化体验+旅游社交+美食消费”全链条,构建“文体搭台、旅游引流、商业助力”新格局,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商业四大业态深度协同、聚力共赢。

文体融合,打造“苏超”第二主场模式,邀请基层文艺团队参与赛事文化演出,让体育赛事成为文化展示的窗口,丰富了赛事内涵与外延。此外,开展垂直马拉松挑战赛、户外露营等体育活动,进一步拓展文化活动的参与维度,满足群众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文旅融合,以特色文化活动赋能城市微旅游、主题游。焦山“国潮闯关”活动设置吟诗作对、兰亭拓印等互动环节,游客闯关成功可获文创产品;北固山“刘备招亲”实景演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三国文化魅力。这些举措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推动“一日游”向“深度游”转变。

构建“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良性闭环。水陆寺巷非遗市集汇聚20家特色商户,涵盖太平泥叫叫、京口面塑等省级非遗项目及镇江博物馆文创、恒顺味道等本土品牌,配合消费券发放与商户折扣,带动周边商户营业额环比增长25%,实现了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的有效转化。

品牌升级 绘就“京”彩

“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暨文化服务基层系列活动自实施以来,京口区基层文艺团队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原创歌曲《运河之恋》《汉韵情长》、原创图书《京彩理赞》《风雨梳儿巷》等文艺精品迭出;青年群体参与热情日益高涨,“微度假、轻旅游、深体验”的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标签日益鲜明。

特别是“京江花月Ye”,已塑造为辨识度高、美誉度好的文化服务品牌,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广度与群众满意度,更增强了城市文化活力与青年归属感。据京口区文体旅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京江花月Ye’本身就蕴含了我们的美好愿景:‘京江’点明了地理坐标,是我们的母亲河;‘花月’取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象征着美好、浪漫与诗意;而‘Ye’,既是‘夜’经济的夜,也是‘业’态的业,更是让市民游客‘嗨’起来的愉悦体验”,希望“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让商圈人气‘聚’起来、让文旅消费‘火’起来,真正点亮京口的‘夜经济’,提升城市的时尚气质与青春活力”。

京口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该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妥善处理“规划和实施、政府和市场、业态和活动、机制和合力”四大关系,系统打造“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暨“京江花月Ye”季节性、主题化子品牌活动,联合驻地高校共建“青年艺术孵化基地”,重点打造水陆寺巷、新河街等“文旅体商融合示范街区”,加快实现从“送文化、种文化”向“创文化”的跨越,持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时代文化活力,为京口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记者手记】

持续创新践行“文化惠民”

□谭艺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也明确,要“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京口区紧扣“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打造“京江花月Ye”品牌,用创新实践诠释了提升文化服务基层质效的关键,就是在于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让文化服务既有温度更有力度。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向“创文化”跨越,京口区探索文化服务基层的实践,绝非简单的模式升级,而是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对资源整合的创新突破。这种扎根基层、惠及民生的文化实践,既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激活了城市文化活力,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经验。

编辑:缪小兵   校对:肖方元   审核:徐毅   值班: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