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凌晨,湖南籍父亲吴先生带着10岁女儿和8岁儿子,历时31天徒步800多公里,从深圳抵达长沙南站,引发广泛关注。部分网友赞赏其教育意义,称“精神洗礼”;另一部分则质疑安全风险,认为“没苦硬吃”。
跳出“是非题”聚焦“成长课”
□ 戴香语
关于这场带娃徒步800多公里的争议,或许我们不必急于用“对”“错”来评判。毕竟,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其核心是需要结合孩子个体差异和家庭实际,寻求最适配的成长路径。
就本次新闻事件来看,吴先生的户外教育绝非盲目吃苦,而是在合理强度范围内,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体能、意志、技能的多维成长。首先,两个孩子未出现身体损伤,日均25公里的徒步距离在其适应范围内,且吴父以提前规划休息点、中途灵活休整、快递减负等一系列行动为孩子的安全兜了底。其次,途中通过示弱鼓励、财务自主管理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节俭、掌握社交技能,如吃饭点菜结账、住酒店询价。反对者往往是由于代入了自己的成年人视角,但从视频和照片不难看出,两个孩子乐在其中,这些在书本中难以获得的生存实战体验,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野性生命力。
不过,单个家庭的成功案例,更多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教育思路,而非适合所有家庭的标准答案,盲目照搬或全盘否定,都不太妥当。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底色和身体耐受度千差万别,有的能在徒步中收获成就感、磨炼意志,有的则可能因压力而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吴先生的徒步教育能取得成效,也离不开家庭层面的隐性支撑——充分的前期规划、过程中的灵活调整、家长的全程陪伴和情感鼓励等,这些个性化条件既非所有家庭都具备,也很难直接复制。
无论是称赞教育意义,还是指责没苦硬吃,两种声音的出发点都是对“如何让孩子更好成长”的关切,只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到了教育实践中的不同侧面。与其争论徒步800多公里的好坏,不如透过这个案例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挑战更适配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如何在保护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只有当孩子的意见能被平等倾听、个体差异能被尊重时,这样的吃苦教育才可能从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成长。
教育争议,反映了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多元期待,也促进了我们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理解。当我们从别人的教育故事里提炼出因材施教、尊重孩子节奏的共通原则,争议便会转化为更有意义的启发。
中国父母为什么热衷“吃苦教育”?
□ 辛文
带娃徒步800多公里,无疑是“吃苦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是乐于让孩子吃苦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惩罚,另一个是锻炼。“爸爸带厌学男孩去工地搬钢筋”“抱怨读书苦被妈妈罚泔水桶捡面条”……这类父母将吃苦视作惩罚手段,以此告诫孩子“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督促孩子听话懂事。还有一类家长基于自己或是社会的经验,相信“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偶尔“人工降雨”,磨炼孩子的意志和韧性。带娃徒步800多公里这位家长,无疑属于后者。
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成了不少人崇尚吃苦教育的理论依据。在一些现实案例中,不少也确实起到了理想的教育作用。比如,这位带领孩子徒步800多公里的父母,就认为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姐姐没有以前那么娇气和黏人了,弟弟也比之前更有担当更加独立。
然而,我们对吃苦教育最大的误解,或许正是夸大了吃苦的正面效果,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抛开其具体的、适用的场合而言,一个吃过苦的人一定成功,这实际上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仅以成功案例去反推“一个人成功是因为吃了足够多的苦”,并不科学严谨。
吃苦教育还有可能引发“反噬”。很多父母混淆了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片面认为给孩子苦吃,就能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但事实上,刻意为之的苦会打击孩子的自尊自信,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还有学者指出,吃苦更容易滋生负面情绪。从小受苦的人一旦得势之后,更容易产生放纵、奢欲等行为。
带娃徒步800多公里,是一种大胆的教育尝试,让我们看到了陪伴式吃苦教育的潜力和价值,但也提醒我们,教育是为了让人在爱和陪伴中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把“吃苦”视为捷径,强行吃苦、没苦硬吃,也大可不必。
编辑:缪小兵 校对:干光磊 审核:姜木金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