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报评论丨​我们的餐桌需要拥抱烟火

编辑: 缪小兵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09-14 22:34

□ ​​吴韵晗

打开外卖软件,一份黄焖鸡米饭半小时后即刻送达,吃了几口总觉得少了点“锅气”;周末和朋友聚餐,在商场某家知名连锁餐厅大快朵颐,却不知道嘴里的菜品可能已在中央厨房冷冻了数月——这或许是许多年轻人共同的觅食体验。

近期,西贝莜面村等品牌被曝出部分产品冷冻时间过长,让“预制菜”再度站上风口浪尖。而另一边,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长期以来缺乏统一标准的预制菜行业,即将迎来首个国家级安全标准。该标准据称将严格规范预制菜的原料、加工、运输及贮存环节,并明确定义其范围。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重必要的安全保障。

但安全只是底线,我们期待的远不止于此。

当下,预制菜早已渗透进日常饮食的各个角落,西贝莜面村的儿童餐西兰花保质期长达24个月,羊腿生产日期在去年9月……从外卖到连锁餐厅,从便利店速食到家庭半成品菜,它的存在既有餐饮工业化降本增效的逻辑,也契合了都市快节奏生活需求。年轻人一边吐槽“料理包”缺乏灵魂,一边为忙碌时的便捷买单——这看似矛盾,却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复杂需求。

当预制菜在争议中沉浮时,一批厨师竞技节目却悄然走红。《一饭封神》《百厨大战》等节目里,大厨们用精湛技艺唤醒食材的本味,锅铲翻飞间是对“慢工出细活”的坚守。这些节目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或许正因它们呈现了机械复制的工业化餐饮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饮食从来不只是果腹之需,还承载着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中国人常说“好吃不过家常菜”,背后是对手作温度与独特风味的追求。当标准化生产逐渐取代个性化烹饪,当“妈妈的味道”可能被“工厂的味道”替代,我们难免会产生某种失落感。

预制菜国标的制定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行业或需思考:如何平衡效率与品质?如何保留菜品的多样性与独创性?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当拥有更透明的选择权——餐馆是否应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外卖平台能否提供“现做”与“预制”的筛选选项?

无论标准如何制定,技术如何演进,舌尖上的幸福终究是多元而有温度的。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那些愿意花时间熬制高汤、用心翻炒的厨师;依然渴望打开餐盒时,能尝到属于“烟火”的味道。

(图片:吴韵晗)

编辑:缪小兵   校对:刘天涯   审核:姜木金   值班: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