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竹生
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地方,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有突飞猛进,有变化不大,有原地踏步。不甘落后,是知耻而后勇,但如果只是埋怨、形成习惯性抱怨思维就有害无益。此时,必须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议一议、破一破。
埋怨抱怨不是不可以,但是嘀嘀咕咕不如建言献策。在对比中看问题,现在的和从前的对比,此地的和外地的对比,看出问题。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就会形成埋怨抱怨;如果希望解决问题,就要形成建议和良策,境界就完全不同。比如我们不断抱怨交通堵塞,但当道路改造时,却因为短暂影响自己出行不想配合并因此抱怨。这揭示了一个深层悖论:抱怨者往往沉溺于情绪宣泄,而不愿承担建设责任。真正的改变始于建设性意见的提出——员工若觉制度不合理,当以合理化建议优化;市民若感公共服务不完善,可以诉求性建议呼吁。以理性建言代替情绪宣泄,将抱怨转化为探讨可行性的解决方法。
指指戳戳不是不可以,但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评指正更好。基层有基层的感受,百姓有百姓的说话方式,看不惯就要品头论足,这也无可厚非。但若只停留于私底下愤愤不平,则是无济于事,唯有摆事实讲道理、将合理的意见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才是民情民意的正确表达方式。
与其习惯性抱怨,不如自觉性改变。社会的进步,发轫于每一个个体对责任的自觉担当。我们应当停止耗损性的抱怨,跳出无价值的恶性循环负赋能,开启改善性的良性循环正赋能:眼里有光,看到希望;心中有暖,看到力量;脑中有智,看到办法,一起干,加油干!我们就会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出征气势,就能领略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美丽图景。(作者系镇江日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朱超 校对:赵静 审核:曾海蓉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