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仲涛 方良龙)这里是千年古村,齐梁文化发源地,先后走出齐梁开国帝王,去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迈入新时代,她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焕发美丽乡村新活力,成功晋级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这个村就是丹阳市曲阿街道张巷村。
张巷村位于丹阳经济开发区东北部,原名长巷村,因民居分布于东西走向的一条长巷两侧而得名,后更名为张巷村。村西的“东城里”,为汉萧何20世孙、晋代淮阴令萧整来到江南的侨居地,建村至少1700多年。
南朝时期,萧整后代萧道成建齐朝,萧衍建梁朝,共历78年。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同一地区走出两位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城里成为齐、梁两代帝王的发祥地和归宿之地。如今,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驰誉世界。
地处张巷村东北的皇业寺,是由皇帝敕建的江南名寺,始建于梁大同(535-546)年间,也是齐梁帝王故里的重要历史坐标。皇业寺在唐时规模很大,气势恢宏。寺内有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十八罗汉殿等建筑,还有5米高的铁香炉、大铜钟等。寺外有石麟、石人、石马、石柱、石碑等。当年王子公卿来兰陵谒陵,都要在此沐浴用斋后再去谒陵。随着历史的变迁,皇业寺几易其名、几经兴废。现存寺院二进一院,门楣嵌有“敕建皇业寺”石额。
南朝齐梁帝王故里东城里
东城里曾有一气派的老宅门额“迎嘉门”,传说是齐高帝萧道成故居遗址,他的族人在此居住150年之久。这座高大的门楼面朝东向,含蓄地用砖头砌嵌出“丁”字,寓意人丁兴旺。这里处于龙脊的主要位置,旧时有酒坊、油坊、磨坊等,到了时令八节更是人流如潮,热闹非凡。遗址有祖传下来的匾额“青龙镇宅”,古籍记载萧道成生下来时,遍身有龙麟纹;萧道成的第一个儿子萧赜,小名龙儿。这青龙镇宅应了萧道成家族是龙的传人,故有此匾额。因年代变迁,原居住建筑现仅存一个大门门额、8间老二层楼房,留下了一串串千古传奇和不解之谜。
张巷村三公堂
张巷村东南隅至今还留有一座光绪初年建造的老屋三公堂,有前后两院,有厅屋二进14间,东西两面墙仍保留原建筑风格。这座老屋是束昌荣、束汇汉和二奶奶三家合建的,又坐落在本村祠堂东边,故取名为“三公堂”。其屋一直由后人居住,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据说在张巷村东城里萧道成旧宅的门前,有一棵很大的桑树。树的枝叶伸出去有十多米,远远看去,树的形状就像皇帝出巡时的华盖。神奇的是现在东城里萧道成故居遗址旁的空地上,每年都还会萌生出小桑树,其冠依旧如古人所言:形如皇帝出巡的华盖,每每经过人们都会发出几声感叹。
宜居张巷欢迎八方来客
建于明朝末年的张巷古井,传言有开蒙启智之效,现为丹阳市文保单位。由梁武帝萧衍赐名的“里蒜饼”,是当地村民招待客人的一道乡土美食。
近年来,张巷村把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乡村建设实践。充分利用农户废弃的砖块、瓦片、装修石材边角料等“老旧物件”,修建健康步道,巧妙地进行村庄道路铺设、围栏和巷道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村庄自然肌理,留住了乡愁记忆。兴建了村史馆,馆内图文诉说着古村的历史,放置的旧物留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回忆。村里还采取措施全面保护古井、老槐树、千年古庙皇业寺等,对古街、供销社、老房子等进行保留和改造,修复清朝同治年代太学生束立元、抗日保村英雄束和顺等名人故居。重排“青龙黄龙舞”,让中断了的非遗文化重新得到传承。该村先后获得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多项殊荣,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丹阳市曲阿街道张巷村一角
错落有致的民居,碧波荡漾的村前水塘,迂回蜿蜒的廊桥等。如今的张巷村,处处呈现出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