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跟着地名读镇江”作品展示(31)

编辑: 卞婷婷 来源: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2025-11-18 19:39

华山:穿越沧桑历史的千华古村

作者:吴春波

六朝时,镇江东乡华山村濒江,是当时南徐州(镇江)至云阳(丹阳)陆路要道中点。因华山村高岗濒江,地势高耸,草木茂盛。《至顺镇江志》载:“此地草葱郁而秀,故曰华山,取其光华也”。村中有一座古张王庙,香火颇盛……“楼殿翚飞,俨如图画。每岁仲春,江淮及境内士民拜奠祠下者,几月不绝……”券门外,是一座“银杏山房”。一株树干直径约3米,高约40米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其势雄伟壮观。千古华山,古韵犹存,古街上过街棚(万年古戏台)、禹王井、韩(世忠)井、当铺延续千年的“太平泥叫叫”非遗技艺和着《华山畿》乐府诗歌,展示着千华古村悠久的历史文化。

2013年,华山村入围“中国传统古村落”“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 镇江市最美乡村”名录。经考证,华山村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华山畿》女主人“神女冢”遗址;华山“八宝”、村西的“举人门”、村东的“朝阳门”等6座形式各异的劵门;民国时期的“农民教育馆”、抗战时期的山北县33乡民兵大检阅遗址;马脊墩西周贵族遗址等历史遗存五十余处;江南明清古典建筑群中,砖雕、石雕上的花鸟鱼虫及人物采用多层次圆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手法,雕纹细腻、图案精美、栩栩如生。

古街上许多历史建筑保存完好:明代庙碑和千年“无字碑”,1500年的银杏树和银杏山房,张王庙券门和“无字草地”,辛亥革命先驱冷御秋将军的出生地“鸿飞堂”,“迎驾门”和“奈河桥”,唐太宗李世民后裔所建的“李家祠堂”,李鸿章管家所建的张家老宅“积昌堂”等,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古街上。

相传南朝宋少帝时,南徐(镇江)的一位读书人前往云阳(丹阳)途经华山村时,偶遇一年轻淑女,后相思成疾,缠绵病死。死前遗言葬在华山村。当棺木素车行至女子门前时,拉车的牛不肯移步。女子见了棺木,没悲伤,沐浴、梳理,盛装而出,咏唱一曲《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木神奇地应声而开,女子从容不迫地躺了进去。时人将二人合葬,称为神女冢。女子所唱的《华山畿》流传开来,后被收进《古今乐录》里。

这则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被民间文学称为“小梁祝”,是古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雏形。爱情悲歌悠悠传唱,千年银杏郁郁葱葱,古道遗痕尚存,千年繁华烟消云散。华山庙会、太平泥叫叫、虎头鞋、吉祥肚兜、堆花糕团、东乡羊肉、东乡长鱼汤、东乡烂面烧饼等非遗美食以及舞龙灯、跳马灯、荡湖船等民间技艺,构成了华山村悠久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

沧海桑田、万古变迁,华山村曾经地处长江入海口,也曾因地理优势作为长江通往大海的码头……《华山畿》诗由宋代郭茂倩编入乐府歌辞,是二十五首诗中的一首。诗里传说的凄艳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为这个悲剧故事的主人公咏叹,并被人们搬上淮剧、越剧舞台和银幕,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文字整理:卞婷婷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朱超   校对:赵静   审核:陈路   值班:许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