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记者 陶立波 通讯员 陈明皓)近年来,我市紧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惠企服务的核心枢纽,“一企来办·镇合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升级后的平台以智能匹配、数据赋能为方向,通过跨部门协同、跨层级联动和信息共享,让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服务办理更加高效精准,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地和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政策汇聚:从“到处问”到“精准送”
过去,企业在办理政策申报或享受扶持时,常常面临“材料多、环节繁、找政策难”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整合全市为企服务资源,打造“一企来办·镇合意”服务平台,构建惠企政策“一网通享”的新模式。
“以前企业想知道有什么政策,要自己上网搜、打电话问。现在系统能自动识别企业类型,匹配政策、精准推送。”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国华介绍,平台上线后,建立了覆盖全市37个涉企部门和8个市(区)的“首席政策官”制度,实现政策的集中梳理、录入和更新,形成了部门协同的“政策网络”。截至目前,平台已汇集2732条惠企政策。
为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度,今年我市对平台功能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推出“政策计算器”模块,将复杂政策条款细化为可量化、可匹配的条件标签,让惠企服务更加智能、精准。
目前,平台已关联60多万家企业数据,并自动标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等标签,实现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匹配。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智能推送政策7748次,实现了“政策找人”的转变。
此外,市数据部门还对接市场监管局企业库,实现统一数据来源。通过与工信、科技、商务等部门的共享机制,平台可实时更新企业标签,持续完善企业画像,为后续精准推送提供数据支撑。

机制创新:让政策“免申即享”
惠企政策不仅要“推得准”,更要“兑得快”。为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即享即到”,我市探索建立“免申即享”机制,实现奖补资金“自动发放”。
以前企业要拿到奖补资金,要准备材料、递交纸质证明、跑多个部门,现在只要在平台上完善企业信息,符合条件就能自动到账,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都很高。今年我市通过“一企来办”平台“免申即享”机制,已为355家企业兑现资金2082万元,从信息推送到兑付最快2天到账。
这一机制的高效运行,离不开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市数据局负责搭建技术通道,财政局对接预算系统,科技、工信、商务等业务部门提供政策名录和企业名单,12345政务热线设立“免申即享”专席,提醒企业完善信息、确保账户无误。

改革落地:从“多头跑”到“一窗办”
惠企服务的提速,不仅体现在政策上,也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市数据局聚焦经营主体从设立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见效。
以“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事项为例,原先涉及公安、人社、住建、医保、税务、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企业需准备43项材料、跑11个环节、历时近一个月。如今,这些环节被集成优化为“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办事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效率提升90%以上。“以前要跑好多趟,现在在政务服务大厅专窗或者线上申报,很快就办好了。”来办理个转企业务的王先生感叹。
“‘一企来办’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本质上是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我们从部门各自服务走向共治共享,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匹配’,让企业真正安心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制度创新和数据赋能,让企业获得感更强、满意度更高。”黄国华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扩大“免申即享”项目范围,依据企业需求在“一企来办”平台新增服务项目,持续丰富“一企来办”平台功能,实现更多“政策不请自来、服务精准直达”。
编辑:干光磊 校对:刘天涯 审核:徐毅 值班:胡冰心